《希爾維婭》又名《戴安娜的仙女》,也是法國浪漫芭蕾舞劇的后期代表作,1876年6月14日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首演于該劇院,編劇J.巴爾比耶和B.德雷納克,作曲C.德里勃,編導家L.梅朗特,希爾維婭由R.桑加利扮演,戴安娜由L.馬爾蓋扮演,厄羅斯由M.桑拉維爾扮演,阿敏塔由梅朗特扮演。 這部芭蕾舞劇取材于16世紀意大利詩人和劇作家T.塔索1573年根據羅馬神話改編的田園劇《阿敏塔》,講述了牧羊人阿敏塔對仙女希爾維婭忠貞不渝的愛情,而后者則是月亮和狩獵女神戴安娜的部下。不過,希爾維婭最初拒絕了阿敏塔,不料被黑人獵手俄里翁強行抓進了山洞。在后者的丑陋與暴力面前,她開始回味阿敏塔的善良與溫情。在愛神厄羅斯的幫助下,希爾維婭將俄里翁灌醉,然后逃脫出來,并欣然接受了阿敏塔的愛情,一場莫須有的仙凡之戀由此變成了現實,而戴安娜則寬恕了希爾維婭的固執,為這對情侶送上了衷心的祝福。舞劇中,愛神厄羅斯由女演員反串。 這部芭蕾舞劇的首演之夜便聲名鼎沸,諸多的原因中包括它是巴黎歌劇院在加尼埃宮開張時演出的第一部新作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女主演桑加利的強悍動作技術得到了充分發揮,整個舞臺上排列著大批巴黎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舞美的視野開闊和制作精美等等特點,都非常符合巴黎觀眾的口味等等。但最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作曲家的才華橫溢和音樂的出類拔萃:德里勃作為那個時代第一位愿意為芭蕾認真寫音樂的天才作曲家,正因成功寫作了《葛蓓麗婭》(1870)而進入風頭正健的成熟期,而他在交響式的芭蕾音樂創作方面的探索則極大地影響了隨后脫穎而出的P.I.柴科夫斯基。 《拿波里》又名《漁夫和他的新娘》,是丹麥浪漫芭蕾舞劇的代表作,1842年3月29日由丹麥皇家芭蕾舞團首演于哥本哈根的皇家歌劇院,編劇與編導A.布農維爾,作曲H.S.波里、E.海爾斯泰茲、N.V.加澤、H.盧姆柏,漁夫真納羅由布農維爾扮演,新娘特蕾西娜由C.菲捷爾斯泰茲扮演,海神戈爾夫由菲索爾扮演。在丹麥芭蕾編導大師布農維爾的所有作品中,《拿波里》可謂知名度最大者。作為一夜走紅的芭蕾舞劇,它不僅至今活躍在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演出劇目中,并隨該團周游過世界各地,而且近年來還由許多外國的芭蕾舞團搬上了舞臺。它的第三幕一直作為該團的招牌戲單獨演出,因為其中的生命活力和歡快舞蹈可謂濃縮了丹麥芭蕾歷史上布農維爾時期的藝術精髓。 作為法國浪漫芭蕾高潮的直接參與者,布農維爾一方面將這部作品稱作浪漫芭蕾舞劇,一方面又根據自己熱情爽朗的人文氣質,堅決地擯棄了法國流派中那些生離死別的仙凡之戀,而縱情地謳歌了世俗生命中的陽光燦爛與男歡女愛。 舞劇講述了意大利青年漁夫真納羅與少女特蕾西娜從訂婚到結婚的故事:拿波里的桑塔路西亞碼頭上,特蕾西娜正等待著出海打漁的真納羅安全返回,可與此同時,她的母親韋羅妮卡卻要把她嫁給稍微富有的街頭小販佩普和賈科莫,但最后卻只能給這對癡情男女送上自己的祝福。兩人從此形影不離,并經常一道出海。不料在一次暴風雨中,特蕾西娜葬身海底,而真納羅則被海浪沖到了岸邊。人們對他退避三舍,紛紛指責他拋棄了自己的新娘。絕望中,真納羅得到僧人弗拉·安布羅西奧賜予的護身符和圣母像,然后按照他的指引,潛入海底世界,尋找自己的新娘。在海神戈爾夫的死亡洞穴里,新娘特蕾西娜孤苦伶仃地掙扎著。她的美貌感動了海神,并因此變成了美人魚,但依然拒絕了他的求愛。遺憾的是,當真納羅闖進來時,她卻已喪失了記憶,直到在圣母像的感化下恢復了人形之后,才與真納羅相認。面對這樣忠貞不渝的愛情,海神大發慈悲,不但為他們送行,并且贈送了許多厚禮。兩人攜手返回漁村,令村民們感到驚慌失措,認為只有魔鬼才能使特蕾西娜死而復生,并且讓兩人帶回如此多的財富。好在僧人這位始作俑者出面解釋:這一切均來自兩位新人對圣母的篤信。恐懼解除后,大家紛紛送上各自的祝福。最后,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在歡快熱烈的意大利民間舞——塔蘭泰拉中舉行了盛大的婚禮。 《拿波里》經歷了160多年的考驗,至今依然活躍在丹麥國內外的舞臺上,這不但要感謝布農維爾用超越國界的動作語言和絢麗多彩的南歐風俗,為我們編織出了一幅異國情調濃重的立體風景畫,而且更要感謝他的歷代傳人們能夠審時度勢,根據不同時代的審美變遷,不斷對原作加以調整,尤其是逐漸地刪減了其中過多的啞劇表演,同時增加了更多的舞蹈段落,使全劇充滿了舞蹈藝術特有的人體動感魅力。作為國際芭蕾大賽的必選節目之一,《拿波里》中的男子獨舞可謂將丹麥流派中的男子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輕盈飄逸的奔騰跳躍和敏捷利落的腳下擊打之中,將法國宮廷舞的高貴典雅與南北歐民間舞的質樸純真結合得天衣無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