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不長。很快就讀完了。也適合在看不進去書的時候,伴一顆浮躁的心,去閱讀。不是說這本書沒有營養(yǎng)。書分很多種,有的需要主題式閱讀,有的卻更適合略讀,找到心靈碰撞點,然后,PASS IT。 讀這本書好像在讀一顆沉淀的心。這是這本書的基調吧。作為一個二十幾歲才開始練舞的人,急躁是肯定的。擔憂是肯定的。那種希望什么事情都能在掌控中卻總是失去掌控力的空虛感,是肯定的。我懂。這時候,年少輕狂開始學會收斂和忍耐。 “舞者最無法忍受的莫過于“回家休息”。舞者所以成為舞者的首要條件便是能夠忍受——不,能夠喜歡——不,能夠獻身那日復一日的動作訓練。有規(guī)律的訓練使你自如舞動,代價卻是昂貴的:你失去了做普通人的自由。兩三天不上課,筋骨不適倒在其次,心理的不安與罪惡感則揮之不去。” 沒有什么是永遠新鮮的。記得大一的時候YY姐曾經問過我,你能夠忍受那種孤單么。我答,我能。經過三年,我也許更有底氣回答這個問題了吧。我能。我也尋求這種安全感。熱鬧好似安全,卻不會賜予自省的能力。 “冰天雪地里,你學習忍耐,學習接受自己的不足與有限,練習彎曲與回彈。受傷使你冷靜,使你細思你由何處來,應往何處去;如果再度失足,你會自己爬起來,再往前走。” 然后,故事繼續(xù)發(fā)展。我們接受下一個考驗,或者是成長。被潑冷水,被壓得喘不上氣。被唏噓,被嘲笑。可是那又怎樣呢?就像舞者在臺上跳舞,就算只剩下一個觀眾,甚至,更慘,所有人都走掉了,可是舞者還是要把舞跳完的。舞是舞者與自己的對話,其他人只是看客,不因此受影響,不追逐其腳步。 “印度!許多人怕去印度,因為臟亂和貧窮,因為火車飛機從不準時。這些,正是讓我一再回到印度的理由。生了兩回氣后,我有了“頓悟”:即使慢上七八小時,火車一定會來。我放心地在火車站讀了一本又一本平日沒時間讀的書。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終于擺脫時程表!” 這段話可能是這本書我最喜歡的兩段話之一了吧。尤其是讀到“這些,正是讓我一再回到印度的理由”,那種恨不能與人說道的共鳴感。最美好的時光和經歷,往往不是安排出來的,都是那恰巧,那偶然遇到的。不帶著功利的心思過活,遇到喜歡的便停足欣賞,不為了什么而做什么的心情,放空才能裝下新事物。“人生可以不必急吧,我終于擺脫時程表!”那種舒暢感,好生羨慕。已經在學習這種本領,只是要不斷Sharpen,才能夠有這種舒心的一句吧。 更重要的是:離開臺灣,隔了時空的距離,臺灣,還有在臺灣的自己,變得特別地清明,因而逐漸培養(yǎng)出對付自己的能力。 對付自己的能力。笑。這怕是我永遠得上的課的吧。總覺得自己是個麻煩的家伙,跳脫開來,總想問句,嘿,老兄,你到底想怎樣! (笑。) 本來打算讀著困了就睡去。結果反倒清醒了起來。頭還是暈乎乎的。還是不適合NIGHT ANIMAL的生活吧,回到自己這里來,站遠處欣賞好了。看著,有時笑笑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