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在閱讀之前便先有了期許,期待著流浪四十載的林懷民先生能多說一些關于云門和自己的坎坷,如《跟著云門去流浪》中那樣。這一會他似乎有一些吝嗇,僅給出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如果說上一本書中,更多是林懷民先生對于云門舞者的感懷,這本書更可看作他對于更多著名舞者的致敬。讓門外漢的我有些茫然,只得愧嘆自己尚未能夠與之對話,僅依憑著一些粗淺再粗淺的感悟遠遠窺探著臺上臺下,國內(nèi)國外所發(fā)生的一幕一幕。 未曾料到的是,中學時代便開始寫作的林懷民先生,竟也開始排斥起文字來。那晚在松城的易露居,迷蒙中找出先生早期的《白蛇傳》來看,方才略略體悟其所指——“文字傷舞”。 恰恰又是在這松城,這久違的易露居,在所有人都漸漸入睡的夜,給我?guī)砹艘环萏貏e的禮物。 臨行前,在清晨淅瀝的雨聲中,再看先生的采訪片段,其中先生捧著早年的小說《蟬》悠悠地念著,仿佛此時此刻,是在品味旁人的作品。那樣恬靜。伴著溫婉的口吻和特有的讀音,無法想象在游歷印度之前,先生所描述的自己曾是一個聲明遠播的壞脾氣和大嗓門。 今天地鐵上隨意翻看著《楊瀾訪談錄》,又一個未料到,其中竟有其采訪先生的記錄,于是直接便尋著目錄翻看過去。 赫然在目的,是02、03年時候先生接受采訪時拍攝的照片,和當年帥氣的眼睛中放著亮光的林懷民。又是判若兩人。非指樣貌,而是氣質(zhì)上的天壤之別。 先生愈是年長,便愈加平和了起來。 像菩薩。 是累年的修心,是四方的流浪,是一場場靈魂的洗禮。 是云門三十年時候的那一句“三十年,一瞬間。” 沒有更多的“掏心挖肺”,沒有更多的修飾,沒有拖泥帶水,只淘洗出這短短的卻充滿力量的幾個字。 喜歡翻開書后,赫然出現(xiàn)的一行小字:想象另一種可能。底下是豎著排列的三個字:理想國。 也許先生所要說的全部,就只這幾個字。 足矣。 俞大綱先生對年青的林懷民說“不許關門!”如此斬釘截鐵,如此“不近人情”……又是剛剛好,今日排練時,遇見一位長者,說了類似的話,雖是初次相見,這話卻聽來欣喜。恰恰在剛剛看完這本書的第二日,恰恰在我期許林先生的文字帶給人力量的當口。 緣分。奇奇怪怪的。 這出還未開幕的戲,還將遇見些什么呢? 怕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2011.05.07 弗擇·北窗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