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芭“不能永遠討論藝術問題”
◎ 不能永遠討論藝術問題 問:基于中芭現在的狀況,此次推出的“城市中國與芭蕾計劃”,還需要哪些思路上的調整? 李鐵:這種思路調整應當是多方面的。第一,市場的需求不一定是優質的市場化。我們看改革開放之后,電視的發展很快,有投資人、制片人、導演,還有演員,結構、資金循環都非常好。但是首先一條:投資方肯定知道什么是好本子,他們知道什么本子能賣到好價錢。舉例來說,《紅色娘子軍》演了這么多年了,它已經成為一種情結,已經形成特別大的市場知名度。所以在演出精品劇、讓演員施展才華的同時,還要面對市場、面對中國的市場。假如我是一個外國公司,我想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得先知道中國人喜歡什么;通過觀察,可能會發現《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類劇目最受觀眾的歡迎,因為它們有市場知名度。 第二個調整,就是關于人才的問題。芭蕾和籃球之類的體育有相似點:都是“青春飯”。但籃球好在它已經形成市場,一個國家級的隊員,每年收入幾百萬元是沒有問題的,他也知道就在這打十幾年,以這十幾年來解決他后半生的生活。這其中的關鍵在于演員、球員,他們都要跟市場環節對接:一個NBA或者CBA的大牌明星,還有拿了很多奧運金牌的選手,走在大街上誰都認識,這是因為大量廣告商來找他們做廣告。 但這個市場,中國芭蕾沒有走進去。盡管芭蕾屬于高雅藝術,但它的文化效應、品牌效應沒有放大。我們高端的芭蕾迷可能知道徐剛是誰,管文婷是誰,但是老百姓有多少人知道他們?“吳瓊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的芭蕾作品并沒有讓大家熟知,我們需要一部好作品成為中國芭蕾的品牌。 什么品牌呢?我想還是需要老少皆知的劇目,如果有這個品牌,通過這個品牌形象的宣傳,讓國人都知道這個演員,所有的雜志、所有的企業就都會來找他做形象代言。而我們現在就缺一個代表我們自己民族品牌的芭蕾形象;而且芭蕾形象沒有延伸到大眾,沒有延伸到社會,就沒有生產效應,企業就不會找你。 談到這個品牌,可能有的朋友就會想到《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但我覺得還不理想。理想狀態是,比如中芭演《紅樓夢》,林黛玉的形象和馮英這個舞蹈家的形象對接了,得到觀眾的認可,我們通過影視手段,通過大量廣告來宣傳,舞者的廣告收入遠高于工資收入,舞團的組織者就不用擔心他們這些人才會流失,芭蕾的形象效應也才可能出現;它會帶來的不僅是藝術價值的提高,也會帶來社會價值、商業價值的提高,而且絕不會降低芭蕾舞的藝術品位。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在幾十年時間里,通過市場的推動、資金的引進,像電影產業一樣,推出一個中國芭蕾品牌,我們走向世界的意義,要比我們引進多少國外作品的效果大得多。 問:去年某企業集團跟中芭簽定了合作協議,為舞團提供了資金支持,現在這個合作已經進展了一段時間,您覺得這種“借助外力”的合作模式能為芭蕾發展帶來什么樣的變化? 馮英:這個變化就是我們創作人有一點信心了。國家發改委和企業方面希望通過合作解決我們的后顧之憂,讓我們可以在藝術上全身心投入,這對我們來講是最重要的。去年我們在經費的支持下,排演了《自由的放飛》這臺戲,在文化部主辦的活動中獲得劇目獎,這其實就是很現實的后盾力量支持。 李鐵:我們需要向外尋求資金的支持,而現在看到的問題就是一種惡性循環。一方面,資金不足,舞團要通過大量演出來解決資金問題。另一方面,市場宣傳幾乎為零。我記得我看過一部電影《紅菱艷》,它展示出一個芭蕾舞團大概由3部分人組成:經理,他是管理市場的,主創人員,加上演員。可是我們現在只有主創人員和演員,沒有經理。其實,經理會把握住演出方向并解決資金來源,保證演員必要的生存條件。可是一般舞團里的負責人全是搞藝術的,他們拿什么來搞市場?你跟他們聊天的時候,他們永遠談到藝術問題,永遠談到創作問題。你再想去討論市場,他們就不懂了。 所以,我們如果不進行根本的結構性調整,或者不通過外力來促進它變化,將來永遠會在這個惡性循環的環境中生存。雖然中國的芭蕾也做得很好,但是做得很累,演員待遇不能提高,好演員會流失,后備梯隊上不來……長期發展會有很大的問題。 我的看法是,減少演出場次是必須的,但是要有一個過渡。第一步就是要做市場,通過市場把一部分演出計劃結合市場因素,以獲得大企業支持,逐步提高收入來源。第二步再繼續培養團隊的后備力量,從而轉化為真正的市場化演出,并且舞團也能承擔更多公益性演出,這樣的話,才能達到文化體制改革后的雙贏效果。 問:談到芭蕾品牌和芭蕾市場的建設,中芭在這個話題上的思考有哪些? 馮英:在國際芭蕾舞壇上,中芭就是一個品牌。我們現在對自己的要求是“三足鼎立”:一是要向中國觀眾介紹世界最優秀的藝術;二是我們向世界“走出去”的時候,一定要介紹中國最優秀的芭蕾成果,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紅色娘子軍》《牡丹亭》,以及中國版《胡桃夾子》,法國和美國的演出市場對它非常感興趣,這也說明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劇目;三是一定要跳世界經典劇目,通過同一個劇目的表現與國際上的同行比較,以展現我們的演員、主創等各方面的優勢。 面對中國觀眾,我們不僅要讓大家知道、了解《紅色娘子軍》,也要讓大家知道《吉賽爾》《堂吉訶德》等古典芭蕾、新古典藝術等——芭蕾之所以那么迷人,就是因為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優秀作品產生。面對國外同行,你只有足夠優秀,才會被世界芭蕾舞壇認可,所以現在我們除了引進古典劇目,古代、現代、當代的節目得樣樣拿手才行;比如說大家都跳《堂吉訶德》的時候,中國的舞蹈家不輸給國外同行,而且我們還有自己的作品——《牡丹亭》《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高高掛》……所以推出精品節目、引介優秀劇目,中芭肯定是要繼續做下去的。 ◎ 芭蕾讓城市更美好 問:您對“城市中國與芭蕾計劃”和中芭的期待及部署是什么? 李鐵:希望大家更多關注城市的發展、城市與芭蕾的結合。因為畢竟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可是我們的城市素質還需要提高。我相信通過這個活動,能使更多的人關注芭蕾,同時關注城市生活中文化藝術水準的提高。城市不是穿衣戴帽的形象工程,還要注重內在素質的改變。 馮英:中芭自己的肌體內蘊藏著藝術的創作力、成長的空間,這些空間也許不僅是藝術家們的事情。我希望城市可以讓中芭插上新翅膀,芭蕾走進城市以后,也能夠讓我們的城市擁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是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其實芭蕾也能讓城市更美好,我們共同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