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稱:葛佩莉婭 外文名稱:Coppelia 編劇:查爾斯·尼泰(Charles Nuitter),亞瑟·圣-萊翁(Arthur Saint-Leon) 編舞:亞瑟·圣-萊翁(Arthur Saint-Leon) 音樂:萊奧-德利布(Leo-Delibes) 布景:查爾斯·康邦(Charles Cambon), 愛德華德斯普萊辛(攙漀甀愀爀攙 Desplechin), 安托萬·拉瓦斯特爾(Antoine Lavastre) 服裝:阿爾弗雷德·艾伯特(Alfred Albert) 首演:1870年5月25日于巴黎皇家歌劇院(Thé琀爀攀 Impérial de l伀瀀éra, Paris) 主演: 斯萬妮爾達…………朱塞皮娜·博扎姬(Giuseppina Bozzacchi) 弗朗茲…………尤金妮婭·菲奧勒(Eugenie Fiocre) 葛佩留斯博士…………弗朗索瓦-愛德華(Francois-攙漀甀愀爀攙 Dauty) 人物: 葛佩莉婭(Coppelia)——木偶 斯萬妮爾達(Swandila)——高盧族少女 弗朗茲(Franz)——風流少年,斯萬妮爾達的未婚夫 葛佩留斯博士(Coppelius)——魔法師、木偶制作師、怪老頭 劇情介紹: 第一幕:十八世紀波蘭南部與捷克交界處-加里西亞地區一個格魯西亞小鎮的廣場 制作木偶的怪老頭葛佩留斯就住在這里,他家的對面,是活潑、可愛的高盧族姑娘斯萬妮爾達的家,斯萬妮爾達和風流少年弗朗茲是一對情侶。一天斯萬妮爾達走出家門,她正陶醉在愛情的喜悅之中。她瞅了一眼廣場,發覺愛人還沒到,便信步走到葛佩留斯家門前,同時不斷地朝情人應該出現的方向張望。忽然,她發現二樓陽臺上坐著一位手捧書本的漂亮少女,斯萬妮爾達聽人說起過,她的名字做葛佩莉婭,是葛佩留斯的女兒,因為從不出門,村里人都猜不透她,認為她是個“謎”。斯萬妮爾達熱情地向她打了個招呼,誰知對方毫無反應。姑娘有些生氣。斯萬妮爾達看到未婚夫一步步走近了,急忙躲入家中。弗朗茲來到了期萬尼爾達家旁邊,可一轉身又折向葛佩留斯家。他右手按著嘴唇,不停地朝陽臺上的少女飛吻。不料,陽臺的門開了,怪老頭葛佩留斯出來,把坐在輪椅中的葛佩莉婭迅速推進屋里,原來這個少女就是被人猜作是葛佩留斯的女兒的葛佩莉婭。弗朗茲失望極了,這才想起與未婚妻的約會。斯萬妮爾達躲在自家窗子后面,早已把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斯萬妮爾達不覺大為嫉妒,她氣不打一處來,不等弗朗茲進屋便沖出了家門。斯萬妮爾達跑到廣場上去追趕一只蝴蝶,弗朗茲趕緊跑過去,幫未婚妻捉住蝴蝶,又將這美麗的小東西藏匿到自已衣襟內。斯萬妮爾達想起他討好葛佩莉婭的樣子,心中不由升起了嫉妒之火。她眼里噙著淚水,賭氣地從弗朗茲身邊跑開了。 村里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廣場上,跳起了熱烈奔放的瑪祖卡舞,情調轉為明朗而愉快;象征著溫暖的陽光和快樂的人們。斯萬妮爾達似乎忘了剛才的煩惱,也加入了舞蹈的行列。鎮長這時宣布為慶賀領主送給村民的禮物——一口新大鐘的安放,明天將舉行紀念儀式。同時, 在明天結婚的人也將由貴族贈予豐富的禮物。情人們一對對的在對視著,只有傷心的斯萬妮爾達卻并不高興。隨后鎮長他又拿起一根麥穗說:“誰要是搖響它,誰就可以在儀式上領到一筆錢作嫁妝,同時還會被允諾在這一天結婚……”話未說完,葛佩留斯家突然傳出一聲奇怪的爆炸聲,剎那間,二樓窗戶里濃煙滾滾。斯萬妮爾達想奔進去查看個究竟,可是大門緊閉,誰也進不去。鎮長關切地詢問斯萬妮爾達是否準備選擇明天與弗朗茲成親,正當大家都以為斯萬妮爾達和弗朗茲會在眾人的祝福下訂婚的時候,回過頭,猛然間她又發現未婚夫弗朗茲正在遠處朝葛佩莉婭擠眉弄眼哩!斯萬妮爾達非常氣惱,難怪最近弗朗茲對自己有些疏遠,原來他迷上了葛佩留斯家的姑娘。斯萬妮爾達發著火,但還是接過麥穗搖了起來。弗朗茲討好地握住未婚妻的手一起搖動。在優美的小提琴獨奏聲中,兩人緩緩起舞。斯萬妮爾達把耳朵貼近麥穗,可是聽了半天,一丁點聲音也沒有。弗朗茲卻信誓旦旦,說自己聽到了麥穗發出的響聲,斯萬妮爾達沒好氣地折斷麥穗,把它扔到地上,以表示自己與弗朗茲的婚事吹了并當眾宣布和弗朗茲解除婚約,弗朗茲沒趣地走開了。斯萬妮爾達卻和朋友們跳起了精釆的查爾達什舞。日落后, 人們也各自分散。 斯萬妮爾達回到了家中,右邊葛佩留斯家房子原先緊閉的大門突然敞開了,頭戴三角帽、身披黑外套的葛佩留斯拄著一根手杖,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他用一把大鑰匙將門緊緊鎖住,然后準備穿過廣場去散步。突然,屋后閃出了幾個黑影撲向怪老頭,葛佩留斯拼命反抗,總算用手杖打散了黑影,卻稀里糊涂將那把大門鑰匙掉在了地下。 第二幕:葛佩留斯的工作室內部 一心想冒險去葛佩留斯家看個究竟的斯萬妮爾達,瞅準葛佩留斯離開之后,就向他家走去??墒?,沒走幾步就踩到了掉在地上的鑰匙,她急忙招呼女友們快來,并用它打開了大門,然后壯著膽子領著女友們溜了進去。這時,斯萬妮爾達帶領姑娘們躡手躡腳地鉆進了葛佩留斯二摟的工作室。她們驚奇地發現,室內是各式各樣的木偶,有抱著古代弦樂器的中國木偶、舉著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小丑、手持利劍的士兵、鼓手、穿著華麗服飾的舞蹈家??伤谷f妮爾達一心尋找的是葛佩莉婭,她拉開通向內室的帷帳。哈!葛佩莉婭坐在里邊,仍像白天那樣聚精會神地手捧著書本。斯萬妮爾達來到少女身邊,葛佩莉婭一點反應也沒有,再用手一摸,呀!冰冷冰冷!怎么回事?斯萬妮爾達仔細一看,原來也是個木偶!她不由開心地發笑了起來,笑自己的吃醋勁,笑弗朗茲的單相思,也笑葛佩留斯的傻樣。姑娘們也興奮地開動了木偶身上的發條,讓它們手舞足蹈起來,自己也在旁邊跟著跳舞取樂。正當姑娘們玩得盡興的時候,這時,回家的葛佩留斯怪老頭摸遍全身上下就是找不到大門鑰匙,再扭動把手,門居然開了。他疑惑地搖搖頭,氣沖沖地闖了進來,他舉起手杖把姑娘們統統轟了出去,偏偏沒有發現已經藏到帷帳后面的斯萬妮爾達。葛佩留斯把木偶們一一復原,累得氣喘吁吁。見葛佩莉婭還端坐在那兒,便放心了。再說弗朗茲遭到斯萬妮爾達的拒絕以后,心里更加想念葛佩莉婭。他搬來一把梯子,企圖爬窗進入室內,去看望他的心上人。不巧,葛佩留斯這時回來了,一見這一情景,立刻氣憤地把弗朗茲趕跑了。弗朗茲還不死心,又悄悄地架起梯子。開始往上爬。怪老頭走到窗口,突然發現了正使勁往里鉆的弗朗茲。怪老頭余怒未消,一把扭住了年輕人,要嚴厲地懲罰他,弗朗茲急忙哀求怪老頭息怒,說自已是因為非常喜歡葛佩莉婭才做出了這樣魯莽的舉動。怪老頭非常訝異于弗朗茲對葛佩莉婭的傾慕,并打算做一個大膽的實驗:將生人的靈魂轉注到葛佩莉婭身上。怪老頭轉怒為喜,邀請弗朗茲坐下飲酒,卻暗暗在酒杯中投下了藥物。弗朗茲不知是計,喝了幾杯便昏睡過去。 葛佩留斯將昏倒的弗朗茲放在一旁,趕緊推出葛佩莉婭,卻不知此時的木偶己是換上了葛佩莉婭衣裳的斯萬妮爾達了。怪老頭搬出了一本巨大的“魔書”,趴在上面,異想天開地企圖尋找讓木偶復活的秘訣。他打著手勢,口里念念有詞,要作法把弗朗茲的靈魂移到葛佩莉婭的身上,斯萬妮爾達也便裝作是得到了生命的葛佩莉婭以此戲弄葛佩留斯,葛佩留斯忽然發現葛佩莉婭捧著書本的雙手竟然上下活動起來,怪老頭又驚又喜,相信魔法見效了。果然隨著他的指令,葛佩莉婭的頭開始轉動,原來毫無表情的眼睛也有神了,還快活地跳起西班牙、意大利等國的民間舞蹈;一會兒又打他的頭,搔他的癢,戲弄葛佩留斯。突然,斯萬妮爾達推開怪老頭,搖醒弗朗茲,同時又把屋里所有的木偶開動起來。趁著一片混亂,斯萬妮爾達拖住弗朗茲飛快地逃了出去,怪老頭氣急敗壞地沖進內室,只見木偶葛佩莉婭被剝掉了衣服,歪倒在地上。他恍然大悟,長嘆一聲,懊喪地跌倒在那些動個不停的木偶中。 第三幕:村前的廣場 第二天,村前的空地上,舉行了慶祝大鐘安放的紀念儀式。參加節慶和婚禮的人群興高采烈,姑娘們跳起歡樂的舞蹈。牧師在為幾對新人主持婚禮,其中有重歸于好的斯萬妮爾達和弗朗茲。鎮長高興地向他們贈送了裝著金幣的錢袋。忽然,葛佩留斯氣沖沖地趕來,要找斯萬妮爾達算賬,新娘請他原諒,并把錢袋轉送給他作為“賠償”,怪老頭的氣終于消了。 在一系列優美的舞蹈之后,盛大的慶典開始,展開了一連串表演性的舞蹈——一組游藝舞,游藝舞就是由這樣一連串各自獨立的性格舞組成的,所有的新人的臉上都顯示著無限幸福的微笑,慶典在大家載歌載舞的狂歡中結束。 舞蹈結構: 前奏曲-瑪祖卡舞曲(Prélude – Mazurka)——在定音鼓的序奏之後,法國號以幻想風奏出浪漫的氣氛,弦樂器加入,發展成華麗的樂段,之後強而有力地奏出著名的馬祖卡舞曲旋律。 第1幕(Act I)—4/4拍子,行板。地點在一個叫葛魯西亞小鎮的廣場。這個小鎮位於波蘭的南部與捷克的國界附近,時間是十八世紀中葉。 1. 園舞曲(Valse Lente)緩板,3/4拍子。 2. 場景(斯瓦尼達爾和弗朗茲)(Scène (Swanilda et Frantz))稍快板長笛主奏 長笛行板清楚的快板,3/4拍子。 3. 瑪祖卡舞(Mazurka) 亞瑟·圣·萊翁編導是浪漫主義芭蕾晚期的大師,才華出眾,他在匈牙利和波蘭等東歐國家工作多年,實地考察和收集了大批各國民間舞蹈素材,使其有可能在法國浪漫主義芭蕾的審美標準和規范的范圍內,第一次將瑪祖卡舞蹈、匈牙利舞蹈等這些舞蹈素材進行改編加工呈現于古典芭蕾舞劇之中,就開了芭蕾舞劇中穿插各種民族舞蹈的先河,這是一個創舉,自此,這種插入芭蕾舞劇中,用以表現某一民族或地區的性格的舞臺化民間舞蹈被統稱為“性格舞(Danse de caractere ,或Divertissements,英語稱作Character dance)”,使得以后聰明的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馬上如法炮製,在《天鵝湖》(Swan Lake)、《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和《胡桃夾子》(The Nutcracker)中大量運用,而此後的芭蕾舞劇便都把各種民族風格的舞蹈作為劇中的娛樂性穿插。這也是柴科夫斯基最佩服德利伯的原因之一,而和德利伯同時的作曲家以及後世的作曲家,莫不認為德利伯是最懂得芭蕾的音樂家,因為他音樂中的節奏、樂句和旋律的確最能使編導和舞蹈員們大展所長。他在作品中以性格舞蹈作為表現手段,用民族民間舞蹈的一些基本動作為基礎,與古典芭蕾的舞步結合,編出新的舞蹈語匯,創造出帶有民族風格的表演性性格舞蹈。盡管他的這種結構原則在當時被一些評論家批評為偽造,認為是假民間舞,但作為一種新的手法,卻為古典芭蕾更多地吸取民間的和生活的養料,以豐富自己的表現手段提供了更廣泛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認為,他的這一成功借鑒吸收,實為古典芭蕾的動作語匯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馬祖卡舞是以波蘭中部的瑪佐夫舍地區的兩種民間三拍子的圓圈舞蹈馬祖卡(Mazhu’er)和馬祖列克(用馬祖爾舞曲體裁寫成的音樂作品)流傳到法國后的通稱。18世紀起逐漸流行于歐洲各國,并按法國習慣統稱為馬祖卡。各國的宮廷舞會和舞劇編導們根據波蘭馬祖爾舞整理加工為舞會舞蹈,已經演變為節奏鮮明、舞步豪邁蕭灑、氣質高貴典雅的舞臺表演形式,也都稱為馬祖卡,與至今流傳的民間“瑪祖爾”有了很大的區別。其音樂節拍為3/4、以重拍落在第1或第2拍為其特點。舞蹈活潑、熱烈,舞蹈動作有滑步、腳跟碰擊、男子單腿跪、成對旋轉、女孩繞男子輕快跑步等。 男女舞者,合著三拍子的輕快瑪祖卡舞曲,在男舞者的帶領下,做著各種花樣、變化著各種舞步速度;男演員身著民族軍服,帶著軍人的風度,以穩健的閱兵步伐(Pas gala),展示著男性高傲、帥氣的風度,女演員則穿著華麗的民族服裝,踏著飄逸的輕跑步(pas couru),展示著女性柔美的身姿,被男舞伴領著,舞步輕盈地在舞池中飛跑,整個舞蹈充斥著異國情調的華彩氣息,令人眩目。 4. 場景(準備慶典)(Scène (Préparatifs de fête)) 中板,2/4拍子。 5. 麥穗敘事曲(Ballade de l'épi) 中板,3/4拍子。 當地的風俗是把一根麥穗在少女的耳邊搖動,如果男方真的愛她,她就會聽到“愛”的聲音,於是這裏有一個麥穗舞,而女主角當然說她聽不到聲音,還把麥穗扔在地下以表示絕交?,F在一般版本都保存了這一個情節,如果不知道這個風俗,看來就有些不知所云了。 6. 斯拉夫主題變奏(Thème slave Varié),此部份由包含主題的五首樂曲構成。 7. 查爾達什舞(匈牙利舞)中板,4/4拍子。-下場(Czardas (Danse hongroise) – Sortie)生氣蓬勃地,2/4拍子。 查爾達什舞(Csardas),匈牙利人喜愛跳舞,他們的音樂節奏感超群,其舞蹈傳統可追逆到中世紀,它的成形于近代,它的動作與姿態是從農民舞和征兵舞(Verbumkos)中派生出來的。當時是在牧羊人中出現的,這些牧人在沒有活干的時候就參加了軍隊,并成為出色的戰士,在休息娛樂之時,揮舞刀劍跳出的“海達克”(Heyducks)就是較早的戰斗舞蹈形式。此后,在十八世紀末開始出現的“征兵舞”,是匈牙利舞蹈一段重要的風格形成時期。其舞蹈目的在于吸收青年人參加軍隊,舞蹈中十二名男子組成一組,都是些勇猛標致、穿著漂亮的士兵和舞者,跟隨吉卜賽樂師,從一個村莊游到另一個村莊去征募新兵。他們圍成圈,由中間最好的舞者(士兵)來領舞,舞蹈的節奏與步伐快慢協調一致,當鄉村里的年輕人加入舞圈與士兵們一起高興的又唱又跳時,也就表明他應征入伍了。 Csár-dásg 一詞,原意為匈牙利平原道路兩旁的小酒館,是農民經常跳蹈的聚會的活動場所,這種農民的舞蹈被貴族階層貶稱為恰爾達什。 恰爾達什通常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綬展慢的引子,沉重,稱為拉蘇舞曲(Lassu),意思是靜謐;第二部分為快速,情緒熱烈,稱為弗里斯舞曲(Friss),意思是跳躍。兩部分輪流交替,舞者面對面站立,男伴雙手抱著女伴的腰部,女伴雙手放在男伴的肩上,基本的動作是雙腳交替向兩側做滑步。匈牙利舞蹈以莊嚴穩重、典雅流暢、精巧細致、情緒熾烈的風格為特點,表琭出高傲的騎士精神,強烈地散發出自信心與愉快的心情。其手臂、頭和上身的特性姿態、明快的跺步節奏、高難的跳躍技巧、默契的對舞交流、整齊的隊形變換等等都賦予了匈牙利性格舞蹈以豐富而獨特的藝術表現力。 8. 結尾(Final)中板-緩板-快板。 第2幕(Act II) 9.幕間曲-園舞曲(Entr'acte – Valse) 10.場景(葛佩留斯工作室)(Scène (L'atelier de Coppélius))速度加快的小行板(Andantio conmoto),6/8拍子。此處有著名的組曲“夜曲”。 11. 場景 (Scène)中板的音樂以對話形態呈示-快板。 12. 自動木偶的音樂-場景(Musique des automates – scène)快板(Allegro),2/4拍子。 13. 場景(Scène)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o),4/4拍子。 14. 飲酒的曲調-場景 (Chanson à boire – Scène)稍快板(Allegretto),2/2拍子-法國號緩板。 15. 場景和木偶園舞曲(Scène et Valse de la Poupée) 16. 場景(Scène)偶人的圓舞曲 17. 波萊羅(Boléro)稍快板(Allegretto),3/8拍子,木偶跳西班牙的波萊羅舞,銅管使音樂更添一層民族色彩。 波萊羅是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地區的一種民間雙人舞,自18世紀未葉開始流行,跳舞的人數是一對或幾對,用響板伴奏,舞姿生動,節奏鮮明,氣氛熱列,其速度為中庸的3/4拍子,風格獨特而斑斕多姿的西班牙舞,集中地體現了西班牙人民樂觀豪邁、傲然自得的民族個性和俊美矯健、神采飛揚的精神面貌。其舞蹈風格的形成,除了本民族的內在因素,還有外在的影響,影響最大的是十四世紀時吉卜賽人的移入。吉卜賽人個性強烈、作風潑辣,兼之喜愛音樂,能歌善舞,他們在與西班牙人民相處生活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將其奔放無羈的風度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特色溶入了西班牙舞之中,使之異常美妙,而令人難忘。 我們現在看到的波萊羅,是經過幾代專業舞蹈家加工改編,以古典芭蕾技術為基礎,結合民間舞蹈波萊羅的動作而創新的舞臺化的波萊羅舞蹈。 兩個徒手的男青年和兩個手持折扇的女青年表演。舞蹈者以大滑步和伸展的舞姿,以及多變的舞臂動作,開始對舞。女舞者大幅度的后仰前踢,前仰后踢,用足掌足跟擊地輕巧的打點,上身微微晃動;男舞者用傾身彎腰小跳作陪襯。女舞者大幅度的踢腿翻身動作,增添和發展了歡樂活潑的氣氛。婉轉柔美的手臂動作、顯示了高超的技藝。 女舞者大幅度的踢腿翻身動作,增添和發展了歡樂活潑的氣氛。婉轉柔美的手臂動作、顯示了高超的技藝。 18. 吉格舞曲(Gigue)不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2/4拍子。 吉格舞一度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民間流行的一種活潑,速度非??斓膹投淖踊蚴?/4拍子的舞曲,而在愛爾蘭流傳的時間保持得最為長久。 19. 場景(終場)(Scène (Final)) 第3幕(Act III) 20 . 游藝舞-游藝舞(Marche de la Cloche)就是由一連串各自獨立的性格舞組成的。 21 . 鐘的進行曲(Marche de la cloche)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2/4拍子。 22a. 鐘的慶典:引子,1).時辰園舞曲(Fête de la cloche: Introduction, 1) Valse des heures) 未婚青年與紡織姑娘選出了時間女神,為他們美好的青春謳歌。 22b. 鐘的慶典:2). 曙光舞(Fête de la cloche: 2) L'aurore)) 太陽的光輝將黑暗驅散,姑娘們對未來寄托著無限的期望。 22c. 鐘的慶典:3). 祈禱舞(Fête de la cloche: 3) La prière) 斯萬妮爾達,弗朗茲,葛佩留斯及全體,衷心祈禱幸福生活地久天長。 22d. 鐘的慶典:4). 紡紗舞(Fête de la cloche: 4) Le travail (La fileuse)) 紡紗者和農夫忙碌地工作 22e. 鐘的慶典:5). 婚禮舞(Fête de la cloche: 5) L'hymen (Noce)) 愛神出現了,一對一對男女結婚 22f. 鐘的慶典:6). 戰爭舞和爭執舞(Fête de la cloche: 6) La discorde et la guerre) 22g. 鐘的慶典:7a). 和平舞(Fête de la cloche: 7a) La paix) 一對新人歡天喜地,表演了優美的古典雙人舞。 22h. 鐘的慶典:7b). 慶典舞(Fête de la cloche: 7b) Danse de fête) 22l. 鐘的慶典:8). 結尾加洛普舞曲(Fête de la cloche: 8) Galop final) 眾人笑逐顏開,頻頻為斯萬妮爾達和弗朗茲祝賀,將舞蹈場面推向高潮。加洛普舞是19世紀20年代,節奏非常迅速,舞蹈中主要是跳躍的動作,后來用入方陣舞中,成為其中速度最快的的最后的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