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什么都接受,關鍵看是放在什么地方! 談到審美,王媛媛表示:我什么都接受,關鍵看是放在什么地方! 從建團之初,王媛媛將其舞團設定為國際視野的當代舞團,要走上最具藝術指標意義的國際藝術展演平臺,比如美國BAM劇院、肯尼迪藝術中心、英國薩德勒之井舞蹈劇場等。幾年下來,她的目標早已實現。舞團的足跡已經遍布全球十幾個國家,在三十多個城市的著名劇院進行巡回演出。 在中國,王媛媛偏愛將作品的首演劇場設定在北大百年紀念講堂。其實,這個現代化多功能講堂并不是最佳的舞蹈觀演場所,但當初蔡元培所倡導的“兼容并包”使這里更像是王媛媛的精神家園,承載著王媛媛所向往的自由精神:尊重差異、崇尚自律、追求卓越。 媛媛建團前后的作品,不只是她藝術觀的折射,也是她人生觀、世界觀的映照。外表的文靜與內心的犀利在她身上獲得了統一,就好像她可以靈活運用芭蕾的肢體去表達觀念一樣。 從《情·色》的情感視角,到《霾》和《野草》的社會視角,到《蓮》的人性視角,再到《夜宴》的心理視角,王媛媛堅定地實踐著她對現代舞的認知。 從純粹的肢體語言,到跨界的創作;從非敘事到敘事;從委約創作到委約他人創作,王媛媛靈活地馳騁于她的創作空間。 情感視角 《空間日記》是媛媛對青春生命的一次回眸和新生舞團當下處境的思考,也是媛媛對舞臺空間的一次探知,舞者之間的身體距離空間,光影的空間,舞者與滾動紙條形成的虛實空間,這是一個非敘事的觀念形態的作品,卻因為是足尖上的現代舞而別具一格。 《情·色》(2006)雖是丹麥皇家芭蕾舞團的委約創作,卻是當年三十歲的王媛媛對自己愛情和婚姻的一次反思,更是她對女性愛情觀的一次探討,讓我想到了張艾嘉的一部電影《20 30 40 》。同樣一個女人,在20歲、30歲、40歲這三個人生最核心的階段,對情感的態度會有什么異同呢?不同女人,在同一年齡段對愛情的看法又會表現出怎樣的差異和相似的情感走勢呢? 電影有情節,舞作沒有情節,卻有人物,而且場景設置和動作呈現都很自然,“門”、“沙發”、“屋檐”非常準確地象征了三個年齡段的生活和感受,不過年輕的同一質感的舞者較難表現出年齡差距和心理差距。這樣的題材是很難駕馭的,個體差異越來越大,畢竟人生不是符號,生命階段也沒有標簽。好在舞蹈作品給人的想象力空間是開放的。40歲之前的人生,女人容易為情所系、所困、所累;40歲之后的人生,女人更應懂得平衡人生的價值。女人一生不同的階段,各有各的精彩。這部作品談不上深刻,卻可以感受到編導用情很深,而使作品直擊人心。 在《驚夢》(2007)中,王媛媛開始探討“生命輪回的意義”,湯顯祖的《牡丹亭》給了她思考的起點。李六乙擔任導演的中芭版《牡丹亭》著墨于杜麗娘的心理空間剖析,分別代表著本我、自我、超我的紅衣杜麗娘、藍衣杜麗娘和白衣杜麗娘同時出現在一個舞臺,營造出了生命的精神空間感。王媛媛的《驚夢》則強調了生命的時間感。無論是四百年前,還是四百年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依然就像是一場驚夢。盡管曾為愛而死,又為愛復生,然而彼此愛上的似乎只是愛情本身。這部作品是王媛媛在夢境中穿越生死,與為愛情奔走的杜麗娘的靈魂進行的一次對話。對于她來說,她完成了愛的洗禮,猶如一次“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