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從“為別人服務”到“與人合作” 當我問媛媛,“在美國的學習,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她給我講了一件令她難忘的事,那是2011年秋在紐約BAM劇場“下一波藝術節”(Next Wave Festival)演出《霾》后的插曲。當時,王媛媛的母校美國加州藝術學院為她在演出現場做了一個“榮譽校友見面會”,校長、校董會成員,以及學院在紐約的畢業生全都相聚在BAM,共同品鑒王媛媛的作品《霾》。 創辦于1982年的“下一波藝術節”,作為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 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簡稱BAM)的主要演出季,是全球最重要的藝術節之一,以推薦新興藝術家的工作和現代前衛作品為主。享譽國際的林懷民甚至認為“下一波藝術節”為云門在紐約打造了一個家,見證了云門舞集一步步邁向國際,成為國際頂尖舞團。 2011年是BAM成立150周年紀念,有連續16個月的慶祝活動。而對中國而言,最為有意義的演出便是臺灣云門舞集和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在2011“下一波藝術節”的亮相。能在這樣的場合,這樣的契機舉辦“榮譽校友見面會”。王媛媛非常感動,更嘆服于美國人靈活的思維,就連節目單中也出現了學校的廣告:王媛媛的母校是在借用BAM寶地,向世人證明它是“當代舞蹈家的搖籃”。 在見面會上,有人問媛媛為什么選擇加州藝術學院時,她的第一句話令在場的所有人嚇出了冷汗:“我一開始覺得我選錯了學校。”大家閉氣凝神,盯著媛媛繼續講下去:“因為我們在北京養成的習慣永遠是,老師給你指道,告訴你什么不對?下一步怎么做才最好?然后就按照老師給你的方向去發展。進入加州藝術學院后,我沒有了這個“導航”,老師總說,媛媛你真棒!而我頂著國際大獎的光環開始就讀的時候,心里也有優越感,一個學期,甚至一整年下來,我特別失落,因為每一個人都說你很棒,于是我問自己‘我選錯學校了嗎?’我本來是想有人告訴我什么不行,然后我再學,如今卻沒什么不行!同一個主題,有多少個學生,就有多少種可能性。后來我被告知要參加各種各樣的與創作相關的活動!” 由此開啟了王媛媛思想上的轉折。 媛媛繼續說:“你要學會從那些別人為你服務的環節中,學會去服務別人,這是他們的理念。燈光、音響、服裝、廣告、策劃……都要學,你得學會用少量的、有限定的預算去做一臺演出;你也要學會如何判斷哪些可能獲得贊助;你還得先成為舞臺監督的助理,然后成為舞臺監督,最后才談得上成為舞蹈編導。”加州藝術學院是一所綜合性藝術學院,資源共享為學生們的實踐提供了最為堅實而廣闊的平臺。 一年后,通過不同的“創作型”課程,讓媛媛明白,作為一名舞蹈編導,需要融會貫通舞蹈創作、制作、運作的全過程。而這一切的確是當時的她真正欠缺的。美國帶給媛媛的是一種新的學習習慣和工作方式,學會為別人服務,與人合作。 那些留學的日子,媛媛裝過燈,匝過衣服,搞過印刷,拉過贊助,做過與舞蹈創作演出所有相關的事。用媛媛自己的話說,“第一年,我丟了GPS;一年后,我才明白,原來需要去創建自己的GPS,繪制自己的地圖,然后才知道你應該往哪兒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