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是蘊藏著我國舞樂資料極為豐富的藝術寶庫。多少年,有許多藝術家曾從這座寶庫中尋覓靈感、汲取營養,創造出精妙感人的傳世之作。梅蘭芳表演的京劇《天女散花》、戴愛蓮創作的雙人舞《飛天》就是其中的精品。這兩位老一輩著名藝術家、舞蹈家是怎樣將敦煌石窟中的藝術形象搬上表演舞臺的呢?現將我國舞蹈史學家、敦煌吐魯番學會舞蹈分會會長董錫玖有關這方面的情況的文章的部分內容轉述如后: 在莫高窟四百三十窟檐的伎樂圖中,左側一菩薩戴珠寶冠,胸飾瓔珞,飄帶繞身,戴手鐲,雙手似欲合十、跪蹲,姿態輕盈秀美。從這幅壁畫我們們立刻會聯想到梅蘭芳這位表演藝術大師《天女散花》的形象,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梅先生從這幅壁畫得到了啟發而化在他的舞蹈藝術中呢?據梅先生說,最初他是看到一幅“散花圖”才開始構思的。《天女散花》取材于佛教故事《維摩詰經》:“維摩示疾,如來命天女至病屋散花。”戲的重頭在“去路”和“散花”兩場。梅先生設計了“綢舞”作為兩場的主要舞段。他的綢舞與眾不同,他手執雙綢專靠手臂和手腕的巧勁,舞起來飄然轉環如流風回雪,足見其功力。能不能說,梅先生使沉睡千年的“窟檐伎樂”奪壁而出,舞得如此酣暢,一靜一動都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征。(董錫玖:《敦煌伎樂和梅蘭芳舞姿》,《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12月27日) 關于“飛天”,董錫玖在其所編《敦煌舞蹈》一書的《飛天在太空中翱翔》一文中說:使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新中國的舞臺上復活,這是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先生的創造。我曾經特意請她談一談飛天是如何從壁畫搬上舞臺的。原來她主要運用中國古典舞蹈,特別是綢舞,編導了雙人舞《飛天》,她以清新流暢、優雅典麗的風格,中國所獨有的敦煌舞姿,吸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從1956年演出以來,已經經歷了36年個年頭,它一直是中央歌舞團的優秀保留節目,在國內成為雅俗共賞的珍品,并在亞、非、拉美、歐十幾個國家的舞臺上演出過,受到了普遍的贊揚。人們稱贊這個作品“引人深思”,把觀眾帶入了詩的意境,“典型的東方藝術”,“使人久久不能忘懷”…… 戴愛蓮先生雖生長在西方,但回國后就愛上了敦煌藝術。1945年她住在畫家張大千家里,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敦煌舞姿,她特別愛上了唐代的“飛天”。解放前夕,她在北平國立藝術學校工作時,又曾把飛天的舞姿一個個畫出來,朝夕揣摩。50年代,她還帶領著年青的演員們,如徐杰、資華筠,向許多著名藝術家、老藝人請教,如梅蘭芳、歐陽予傅這些藝術大師,都曾經給予熱情的關懷。她拜訪了美術家沙娜,虛心向她求教,又興致勃勃地邀請著名美術家設計服裝,嘗試用過的服裝、彩綢有六七種之多,才逐步改成現在的樣式。《飛天》的一舉成功,正如周總理所說,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它曾榮獲第五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三等獎。戴愛蓮先生對演員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表演這部作品的舞蹈家資華韻、姚珠珠曾深有體會的說:表演這個節目,在舞長綢方面要經過長期苦練,功底才能扎實,注意文學詩歌方面的修養,演出才能起伏跌宕,儼然如云中翱翔的飛仙,表現出澄澈的美的意境。 戴愛蓮先生每逢去英、法、美等國講學,都帶上《飛天》的錄像,這個節目受到各國藝術家們的贊賞,我們祝愿“飛天”這朵東方藝術奇葩,散發出更加濃郁的芳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