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者基礎問題:“為什么編舞會煩” 學生問:在學習編導的過程中,編著編著覺得煩了,怎樣才能擺脫這種狀態呢? 作答:編煩了,這是在創作,尤其是在學習編舞過程中是很正常的一種狀態,即使是一個成熟的編導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往往,產生這種情緒通常是在編創中遇到問題了,這時你需要用理性來幫助分析、梳理,搞清楚讓你煩的是什么、具體的問題出在哪里? 一般來說,編舞時會煩,一是、對一個東西琢磨的時間相對長了,但卻沒有什么進展,編舞者陷在其中苦苦糾纏,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必然會煩。二是、內心有的那個感覺,與編舞者現實的編舞能力相差太遠,一般又都是心理感覺多而身體能動弱,這樣不能平衡的矛盾出現,總是會讓編舞者內心得不到滿足,煩也會自然產生。三是、在一個瓶頸狀態中,似有突破但又總不得真正有所突破,一定時間下,編舞者的心理就承受不住了,煩也就自然產生了。四是、可能老師或他人給編舞者提出了意見和建議,或者指出某某地方不好,而編舞者自身又感覺不到,同時,編舞者很要強也想上進,苦于奮斗了卻沒有看到好的變化和希望,自然煩的可能就出現了。五是、一個不具備編導基礎條件或根本不適合干這行、也沒有興趣干這行的人,混到這個行當里那就常常無路可走,但還要完成“任務”,不煩才怪。但往往這樣的一種狀態,當事者可能不知覺,還苦苦陷在其中,那真是一個“悲劇”,我們必須承認,每個人的長處及優勢都是不同的,同樣,也就不可能是每個人都可以干任何行當的。六是、即使是一個可當編導的料,在成長過程中,煩,是一個不可能不存在的東西,當往往煩,總是更光顧意志薄弱者,誰能不把它當一回事,誰能有方法治它,它就會離誰相對遠一點,光顧的少一點。 其實,出現煩的情緒并不可怕,只要你積極去面對問題,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說,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本身是一個編導成長、積攢能力的重要經歷。由于不知道你具體的問題是什么、出在哪里,只能從一般規律中提示一些可以改善和調整的出處: 第一、針對目前所編的東西,多換幾種方式方法去大膽嘗試,或者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及意識入手去編創,帶著一個“玩”的心態尋求可能性,這樣你變換了可能性,新的、或可繼續下去的東西就自然產生了,一有新的東西及狀態了,也就不易煩了。 第二、面對問題,有時需要“放一放和換一換”。這個“放一放”有兩層意思:一是、放松心情。當人離一個東西太近、太緊、太想達到一個自己想要的某個狀態,把自己逼的太緊時,心就會處于被冰凍狀態、視覺和意識點會被鎖住而不得動彈,那就不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性,身邊的意識、潛意識中的信息也就不可能被關注,反而是被封殺住了,一被封殺住,一切能動的感覺自然也就失去了,也必然會導致思維定視和定式。二是、“放一放”,就是說給自己更為理性的思考空間,并有可能產生“距離美”的事物規律性,待到時空恰當時,順暢的感覺就會存在,煩勁就過去了。再有,“換一換”,是指換個環境、換條思路重新去思考。這是個重要的創作思維,換一換,讓你贏得新的角度、信息,新的可能性也就醞含其中了。在這樣的思考過程中,可能你會發現早先那個煩的情緒早已不知去向,即使本身編舞的那個問題亦然存在,但已不再能左右、干擾你的創作使之停滯,這時你已又能進入編舞狀態了。 第三、在創作中,其實你的內心活動的過程恰恰也是你創作的動機。千萬不要忽視掉這一創作的重要可能性。人的想象力是需要自由的,意識、潛意識中的活動更是豐富多彩的,千變萬化的,如能細心捕捉、感受加認知,編者便可以得到“自圓其說”。有的時候,人們不重視“直覺”,不能“跟著感覺走”,以為既定了的那個東西是最重要的,不得更變的。但其實,既定了的那個東西,一定是指“范疇”和“方向”性,決不是在腦中早就選擇或認為的那幾個具體的動作、符號,到嘗試實踐時把它拷貝出來就行、就是了的。如糾纏在其中還自認為是“理性”,那真是大錯特錯了。真正的理性,對一個編導尤其是在編舞過程中,就是大膽嘗試可能性,抓住感覺、延續感覺、擴大感覺,并把它融化在身體里,構成“身心合一”狀態,讓其自由翱翔,同時墊著一個“檢查官”,隨時在其后“大浪淘沙”。應該說,創作的感覺,從意象到尋找那個符號都應當是被想象后抽象了的,所有想要把它去貼一個非常具體的“像”在腦中具體化來替代,沒有被內心世界去抽象,都是不可能的,也更是不可能找到所謂的適合性,因為,所謂的適合性,一定是在實踐過程中挖掘、調整而得。如不能,就好像一個人失去了消化系統,吃什么也沒有“用”。那么,就編舞而言,從編導內心懵懂的感覺到理性的構架、再到去感覺身體的動態與心理想要的那個狀態是否“對位”,其實就是自身的這個“消化系統”的建立。那么,你的創作、尤其是在實踐嘗試階段就會是愉快的,它給你帶來的感覺、思考、可能性,遠遠大于你的未實踐前,甚至太多之前沒有想到的可能,又是你自己想要的感覺及內涵會圍繞于你,讓你自己都沒有想到,或“嚇一跳”的驚喜。應該說,這樣才是好的、相對正確的編舞狀態。 最后,送你三句廣告詞,它們曾是電視里的廣告。我認為它們對編導很有實用價值的理念,也是我自己編舞時的座右銘,并在我編舞的時候起作用。讓我們共同分享:第一、不是做不到,只是沒想到;第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第三、總有一款適合你。 解釋說,第一、不是做不到,只是沒想到。它可針對舞蹈編導的總意識及思想區域,就是讓你有思維的意識和不同意識的思維,一旦有了,大的前提就有了,很多時候的問題基礎,并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思維問題,想都想不到,怎能去做呢?當然,這里說的“想”不是狹義的“想”,不是想腦子里固有的那一點東西,而是一個開闊的創造性的思維和為能得到于此的思維方法。 第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它可針對舞蹈編導的心理及態度區域,一是不要對自己要求過高,尤其不要要求自己做現在還不可能夠著的東西。二是即使你挖空了心思,求得你認為的那個“最好”,其實也只是你自己的限時認識,反而會欺騙你進入誤區和怪圈。所以,求“最好”不現實,更不符合創作的規律。而求“更好”你就能得到創作的樂趣、信心、希望以及更大的潛能出現。那么,自然就不會被“困”住。 第三、總有一款適合你。它是針對創作和舞蹈編導的特性尤其是對實踐區域,讓你能夠關注和重視“實踐嘗試”,為此下更多的實踐和精力,避開“紙上談兵和光說不練”的習性,進入到創作及創造的習性中來,并不斷的在此中,不管是挖掘還是培養都是一個最佳的環境及可能存在。只要你真正的去做和付出,那么,你想要的、適合你的、是你的,一定就在其中會被找到,你就將有作品的方式、出路和出爐,并就可能建立起自己的風格特性。 當然,需要提示一下的是,這三點,缺一不可,它們是一個系統和關系,并各盡其能才能成為你可被“用”的。否則,編導——你還是玩它不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