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蘭系國家一級演員,1971年入四川省舞蹈學校學習舞蹈專業,1975年起在四川省歌舞劇院任演員,現為四川省舞蹈家協會主席。主要作品有:獨舞《蝶戀花》、雙人舞《唐.吉訶德》、《鈴鼓舞》、在舞劇“白毛女”中飾喜兒,舞劇“央金與扎西”雙人舞《月下》等,《月下》、《蝶戀花》、《鈴鼓舞》、《山寨印象》榮獲部省獎項。 5月10日,由四川日報和四川省文化館聯合主辦的第十七期巴蜀文藝講堂在省文化館舉行,四川省文聯副主席、四川省舞蹈家協會主席王玉蘭以“群眾舞蹈概述”為題,為聽眾講解群眾舞蹈創作心得,并分享了自己40多年舞蹈生涯的心路歷程。 【實錄】 中老年舞蹈 美在端莊 中老年舞蹈從上個世紀90年代發展到今天,速度很快。最重要的是,還從廣場上搬到了舞臺上,這為中老年舞蹈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他們能夠展示他們的舞蹈魅力和張揚自己的個性。 我第一次接觸中老年舞蹈比賽,是2006年成都市老齡委請我去做中老年舞蹈比賽的評委。但我看過幾屆中老年舞蹈比賽以后,就發現中老年舞蹈在參賽作品的選題、創作的主題和表演的著裝等方面都有一些問題。我覺得根本原因是中老年朋友們舞蹈藝術的審美訓練做得不夠。 有些人覺得,為了漂亮,就要服裝色彩鮮艷一點,甚至可以暴露一點。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太妥當的。中老年人的舞蹈在審美方面一定要“得當”,你穿什么樣的服裝,帶什么樣的頭飾,跳什么樣的作品,都要符合年齡特征。中老年人的肌肉也不像年輕人那樣,雖然每天還是在訓練,但是畢竟是這個年齡段,再怎么練都不是青春的形體。我覺得中老年舞蹈的美體現在“端莊”上,著裝可以大紅大綠,但一定不要獻丑,要學會揚長避短。 中老年舞蹈一定要避免有相互托舉、大幅度的劈叉等所謂高難度技巧。每次在中老年舞蹈比賽上做評委時看到這樣的場面,我都特別緊張,這種舞蹈已經給觀眾的審美帶來負擔了。中老年舞蹈本來是為了健康而來,如果產生了危險,就本末倒置了。 青少年舞蹈 原創短缺 四川省的青少年舞蹈教育抓得比較好,全國的大學生舞蹈比賽和中學生舞蹈比賽,每次都是大獲全勝。 但是少兒舞蹈這一塊,近幾年來,“成人化”特別嚴重,小孩跳的都是《康定溜溜城》之類的舞蹈。這其實是不太適合的,因為它是一首關于成年人情愛的歌。我在中小學生藝術大賽做評委時,就跟組委會提出過,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但還是年年都有。少兒舞蹈一定要健康,老師們在幫助孩子們選舞蹈題材時,一定要選適合他們的,向上、樂觀的舞蹈。 還有就是,少兒舞蹈原創作品特別少,所以現在只要是中小學生的,甚至大學生的舞蹈比賽,“扶持原創作品”都被特別提出來,這是我們四川的一個空白。模仿、學習固然可以,但一般的比賽都會鼓勵原創的作者和團隊。原創不但要投資,還要去花精力編排,相比之下,模仿、學習的舞蹈作品就簡單得多,很多作品跳了10多20年還活躍在舞臺上,這就映射出我們原創舞蹈發展不夠,所以我們要鼓勵大家去創作,哪怕原創的水平、質量還顯得弱一點,但是也要努力去“創”。 現在各個省市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你要代表全省出去參加全國性的比賽,一般不會送學習節目去參加的,都要送原創節目。最近全省的舞蹈新作比賽,只要是原創作品,組委會都會鼓勵,特別是年輕編導的原創節目。四川的舞蹈創作性人才有點斷代,所以現在四川舞蹈界都在全力扶持年輕編導。(記者 李思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