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形體劇 《牧神》 神話中的半人半獸的牧神, 是創造力、音樂、詩歌與情愛的象征, 同時也是恐慌與噩夢的標志。 他渴望愛情,可惜容貌丑陋駭人, 縱然能吹奏最美妙動人的樂曲, 所欽慕的仙女們一旦見到他的真身,也都害怕離去。 愛馬仕藝術文化盛宴《舞韻琴音》編舞者大衛德魯阿(David Drouard)再度來華 受舞壇奇才尼金斯基《牧神的午后》啟發 深刻探討人性與獸性之間的糾葛 全劇沒有語言,只靠單人肢體演繹 被禁錮的欲望與激情一觸即發! 【內容梗概】 杰出的法國編舞者David Drouard先生受到尼金斯基芭蕾名作《牧神的午后》的啟發,創作了其個人第一部獨舞劇。作品通過豐富而細膩的肢體語言,帶領觀眾進入沉思,深入探尋牧神的故事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人性及獸性、欲望及激情波涌而出。。。 【作品特色】全劇不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舞者豐富的肢體動作、巨大的熊身道具和特別制作的音樂表現出人物內心的巨大沖突,將觀眾帶入緊張而戲劇性的個人感受之中。舞者的表演有即興的成分,更加深了戲劇性。 【藝術家介紹】 David Drouard先生代表了法國最高水平的現代舞表演。他生于法國,15歲時發現自己舞蹈和編舞的天賦,曾在南特國立音樂學院接受教育,后于里昂國立高等音樂學院學習三年,期間遇到其藝術生涯的恩師——法國現代舞大師Odile Duboc女士。David于19歲出道,之后事業節節高升。曾在愛馬仕的大力支持下,率團隊于上海演出《舞韻琴音》,大獲成功。 【各方評論】 David Drouard的《牧神》令人驚喜!舞者的表演讓人身臨其境,形體優美,成功借用了牧神這一角色,熊的造型也很成功。 ——法國舞蹈專家及評論家Philippe Noisette 編舞和舞者David Drouard“強烈盼望“與尼金斯基的“牧神的午后“展開對話。他的《牧神》即使不說是完全擺脫了尼金斯基的影響,也至少是一部非常具有個人色彩的劇目,現代感十足,對普通人身上的獸性這一歷久彌新的話題進行再次演繹。 ——Quest-France at the THV of Saint-Barthelemy-d’Anj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