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塑造藝術形象,抒發思想情感。同時,在音樂課堂教育中它又作為一項教育的內容和手段,不僅可以強身健體、益智增慧,還可借以傳遞情感,增進交往,豐富生活,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對于以直覺思維為主的6-11歲的小學生來說,我發現,他們單憑聽覺感知是不能夠完全理解音樂的。 音樂對于舞蹈教學的重要作用“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與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多種藝術相關,尤其與音樂關系最為密切。舞蹈和音樂相伴而生,沒有音樂的舞蹈是無法表現其應有的內容的。舞蹈是真實畫面與音樂的律動,是舞蹈動作的延續、重復、變化,是一種伴隨節奏標題的舞蹈風格的體現。首先,音樂和舞蹈相互組合完整的表達人類的情感。情感要素是音樂和舞蹈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舞蹈和音樂表達的就是人類的情感,音樂是抽象的表達,它與舞蹈相結合,通過人的肢體動作具體表達人的內心世界。其次,舞蹈創作和音樂創作也是相伴而行的。舞蹈音樂是為舞蹈動作而生的,它與舞蹈設計動作同時創作,同時存在。第三,伴奏音樂的節奏決定了舞蹈的韻律。音樂的節奏和舞蹈的節奏是密不可分的。有節奏的舞蹈動作需要有音樂來配合,一曲好的音樂能夠使舞蹈富于情感,給舞蹈以長度、節奏和速度,準確充分地提示引領舞蹈動作,塑造出完整完美的舞蹈形象,賦予舞蹈更深的思想性、動作性、藝術性、欣賞性價值。音樂對舞蹈的重要影響還表現在人們聽到音樂的時候就可以自然地聯想到相應的舞蹈。 舞蹈是一種以人的身體動作、手勢、表情、舞姿為主要表現手段來表現一定思想內容的一種特殊藝術,目前在舞蹈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傾向,認為學生學習舞蹈只要跟著老師做模仿動作就行了,其實只有機械的模仿是不夠的,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還必須用語言和學生進行交流,這種交流的語言應該是專業性語言、感覺性語言、形象性語言,舞蹈教師如果不具備這三方面的語言能力,就培養不出高水平的學生,從而也就達不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專業性語言。專業性語言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你所教的舞蹈動作按照專業性的要求,正確無誤地表達,而不是那種沒有專業根據,主觀隨意,模棱兩可含糊其詞的講解、比喻,教芭蕾舞基本訓練中的小跳,教師最好邊示范動作,邊用專業性語言說明。比如“腕子推、腳跟、腳掌的快速推動和腳背用力繃”等等。這些都屬于專業性語言。它是通過長期的反復實踐和專業總結,在舞蹈基訓課上,如果用不正確的語言甚至錯誤的語言指導學生做動作,就會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留下錯誤的痕跡,這種錯誤的痕跡反復的次數多了,以后要消除它困難就大多了,所以教師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必須用專業性語言指導學生,促使學生從一開始就有正確的運動記憶,這是教師應具備的一種能力。 感覺性語言。感覺性語言是在學習運作過程中,由身體運動和各種姿勢作用于肌肉、肌健、韌帶關節而產生的神經興奮,這種興奮傳入大腦皮層,引起動的感覺,我們需要的是正確的動作所產生的正確肌肉的感覺。 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正確的動作感覺和正確的語言作用于學生的思維,身體、真切的肌肉運用,比喻學習把桿上蹲的動作,整個身體猶如被緊緊夾在兩上平面當中,頭上有如重物下壓被迫下蹲,但又要有往上頂重物的感覺,直立時要有往上頂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使學生感到很清晰,這種感覺也才能將動作技能,技巧掌握得更準確,牢固,所以教師要用正確的感覺語言去幫助學生體驗,領會正確的動作,建立牢固的聯系,這是學習舞蹈技能的重要途徑。 形象性語言。形象性語言是專業性語言,感覺性語言的進一步升華,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形象的語言指導學生上課,教師的教學語言越是形象生動,越能使學生學得巧、學得快、學得好,比喻教蒙古舞《奔騰》時,我們就要把學生帶入到遼闊的大草原,強調對牧民放牧生活對騎馬姿態的模擬,下身模擬馬的奔跑、跳躍,上身則展示人騎馬的神態,好像是一批駿馬在大草愿奔跑,表現出蒙古族放民的驃悍的英姿。形象性語言往往富有生動、直觀的特點。它往往能調動學生的激情,促使學生在興奮、興趣之中完成動作,教師如果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指導學生學習動作,學生就會感到貧乏、單調、枯燥。 總之,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專業語言是基石,感覺語言起領航作用,而形象性語言賦予前兩者以活力和生命力,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促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