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施 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西施是春秋時代著名的宮廷舞人。越王勾踐為向吳國復仇使美人計,把西施送給錯庸好色的吳王夫差。夫差得西施后,終日沉溺在歌舞和酒色之中,不理朝政。據記載,為西施表演《響屐舞》,夫差在御花園的一條長廊中,命人把廊挖空,放進大缸,上面鋪木板,取名“ 響屐廊”。西施腳穿木屐,裙系小鈴,在婀娜優美舞姿中時,木屐踏在木板上,發出沉重的“錚錚嗒嗒”回聲和裙上小鈴清脆歡快的“叮叮當當”聲相互交織,別有一番迷人的風味。吳王為西施所迷,荒廢了政務,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越王勾踐趁機發兵打敗了吳國,夫差被迫自殺。 2、楊玉環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代著名的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她生得豐滿艷麗,是盛唐典型的美人,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 正與多才多藝的唐玄宗結為藝術知音,盛唐音樂舞蹈藝術的空前繁榮,其中楊玉環是有一定貢獻的。 她原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開元七年719年6月1日生于蜀郡(今四川成都),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家。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鐘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后,兩人甜美異常。 開元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后薦福,并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后,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后,因此楊貴妃就相當于皇后。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已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舍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彈琵琶,其中歌舞尤為出色。據傳唐玄宗創作《霓裳羽衣曲》后,楊貴妃稍加瀏覽,便依韻而舞,歌聲婉若鳳鳴鶯啼,舞姿翩若天女散花,表現了一種飄渺神奇的意境,她對樂曲的領悟之深,表現力之強,令玄宗興奮不已,親自為其伴奏。她除了擅長表演《霓裳羽衣舞》外,她跳的《胡旋舞》也有很高的舞蹈技藝。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寫《霓裳羽衣歌》記述了這個舞蹈給予他的深刻印象,其中“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云欲生。”描寫了《霓裳羽衣舞》的舞蹈動態美和感人的藝術魅力。 楊玉環的琵琶技藝妙然出眾,宦官白秀貞出使蜀郡返回朝廷時獻上一只邏沙檀木琵琶,“溫潤如玉,光輝可見,用金縷紅文,做成雙鳳”,是樂器中的精品,楊貴妃常抱著這只琵琶在梨園中彈奏,音響清越,飄然如在云端,許多公主王妃都爭著做她的弟子。 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并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在對《霓裳羽衣曲》的配舞中,楊玉環注意吸收傳統舞蹈的表現手法,又融合了西域舞藝的回旋動作,因而整個舞蹈飄忽輕柔,綽約多姿,并與樂曲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步,成為唐代樂舞中的精品。 楊玉環還精通胡旋舞,身段飄搖,翻躍如風,令人眼花繚亂。在楊玉環的熏陶下,她身邊的許多宮女都能歌善舞。一次,她隨唐玄宗游幸繡嶺宮,命侍兒張云容獻舞,張云容羅袖輕舒,身軀曼轉,跳起霓裳舞。楊玉環興致大發,即席寫一首七絕: 羅袖動香香不已, 紅蕖裊裊秋煙里。 輕云嶺上乍搖風, 嫩柳池邊初拂水。 隨即又配上曲譜,為云容伴唱助舞。現《全唐詩》僅存楊玉環這一首詩。 唐代舞蹈 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健舞”,文舞又稱“軟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飄然若仙。胡舞大多屬于前者,而傳統的漢族舞蹈,則基本屬于后者。兩種不同的舞蹈,決定了兩種不同的服飾。總的看來,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在胡樂的旋 律中展現舞姿。胡樂以五弦琵琶和橫笛等樂器為主,在唐代社會盛行一時。特別是「龜茲」、「鮮卑」和「土谷渾」部落等之音樂,以在馬背上演奏為原則。。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 3、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漢代的著名舞人。為陽阿公主家的婢女,她聰明伶俐、身材窈窕,學習歌舞時精心、刻苦,所以出人頭地。由于她的舞姿特別輕盈,故人稱“趙飛燕”。后被漢成帝看中,召入宮中,封為“婕妤”(女官名),數年后立為皇后。 趙飛燕,“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相傳漢成帝為趙飛燕造了一個水晶盤,令宮人用手托盤,趙飛燕則在水晶盤上瀟灑自如地舞蹈,由此可見其舞蹈的功力。還有一個傳說:“漢宮中有個太液池,池中突起一塊陸地,叫瀛洲,洲上建高榭(音謝。是修筑在高土臺上的敞屋),高達四十尺。趙飛燕穿著南越進貢的云英紫裙,碧瓊輕綃(音肖,薄紗),表演歌舞——《歸風送遠之曲》,成帝以文犀箸(或作簪)敲擊玉甌(音歐。玉甌是玉盆或玉盂)打拍子,馮無方吹笙伴奏。歌舞正酣,忽然起了大風,飛燕隨風 揚袖飄舞,好像要乘風飛去。成帝急忙叫馮無方拉住趙飛燕。一會兒,風停了,趙飛燕的裙子也被抓皺了。從此宮中就流行一種折疊有皺的裙子叫“留仙裙”。據傳漢成帝怕大風把趙飛燕吹跑,還特地為趙飛燕筑起了“七寶避風臺”居住”。 4、公孫大娘 詩人以神來之筆,通過一連串激動人心的比擬,寫出了公孫大娘舞劍器時青山低頭、風云變色、矯如龍祥、光曜九日的逼人的氣勢。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中對公孫大娘劍舞的描寫。公孫大娘是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籍貫、身世不詳,擅舞「劍器」,舞藝超群,常在民間獻藝,極負盛名。又多次被召入官,表演劍舞技藝。是唐代見于記載中,既活躍于民閑,又聞名于宮廷的少數著名舞蹈家。 唐詩與史籍記載皆表明,公孫大娘表演的「劍器舞」,技藝高超,獨具特色,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杜甫詩序說,玄宗時,高手云集的宮廷樂舞機構梨園、教坊、宜春院的「內人」(指宜春院中常為皇帝表演,技藝最高的樂舞藝人)和宮外供奉(類似宮廷以外的「特約演員」)中,只有公孫大娘的「劍器」「獨出冠時」。詩中又有:「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句。鄭嵎《津陽門詩》描寫唐明皇生日千秋節宮中舉行盛大樂舞表演時:「公孫劍伎方神奇」,并自注:「有公孫大娘舞劍,當時號為雄妙」。《明皇雜錄》載,「上(玄宗)素曉音律。時有公孫大娘者,善舞劍,能為「鄰里曲」、「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遺妍妙,皆冠絕于時。公孫大娘不僅舞技高超,而且擅舞多套「劍器舞」,除杜甫詩序中提及的「西河劍器」、「劍器渾脫」外,還有「裴將軍滿堂勢」、「鄰里曲」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裴將軍滿堂勢」,想來是指根據裴旻將軍獨到的舞劍技藝改編的一部舞蹈,其間地位調動很大,滿場飛舞,驚心動魄,是猛厲無比的劍舞。 5、安祿山 據《舊唐書·安祿山傳》記載:“祿山晚年益肥胖,腹垂過膝,重三百三十斤。……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風焉。”白居易的詩《胡旋女》中也寫道:“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中也說:“……云中亂拍祿山舞,風過重巒下笑聲。”由此可見,安祿山不僅會跳舞,而且舞技還相當精湛。在當時甚至是以后的一段時期里,安祿山的《胡旋舞》是有一定的名氣的。 安祿山跳得是《胡旋舞》,楊貴妃跳得也是《胡旋舞》,而安祿山又是楊貴妃的干兒子,這義母義子之間是誰先教的誰呢?有人認為,應該是安祿山教的楊貴妃,理由如下:安祿山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在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一律稱胡人,由此推斷《胡旋舞》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并不牽強,身為胡人的安祿山在小時候學過自己民族的舞蹈絲毫不奇怪。后來,他到唐朝做了官,接觸到了唐朝的宮廷舞蹈,他將自己的民族舞蹈和宮廷舞蹈的特征有機地結合起來,自創了一種名為《胡旋舞》的舞蹈也不是沒有可能的。另外從名字上看,這種舞蹈也該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不過令人疑惑的是,以安祿山大腹便便的身材(“腹垂過膝”),他的《胡旋舞》何以精湛呢?就說唐朝是以胖為美吧,但要以“腹垂過膝”的身材來“疾如風”地跳《胡旋舞》,總該是有些困難的。 6、李夫人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登上后妃寶座的女伎是漢武帝時期的李夫人。 李夫人出身于唱伎之家,哥哥是著名的音樂家李延年。傳說李延年有一次在武帝酒宴前表演,邊舞邊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漢武帝聽了大吃一驚,忙問:“世上真有這樣的絕色佳人嗎?”平陽公主告訴他說,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一位“妙麗善舞”的女子。于是,這一位唱家之女,一躍而貴為夫人,在歷史上留下了她傳奇般的名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舞蹈家李夫人。 此外,還有許多著名的古代舞蹈家和舞蹈劇目。如晉代的綠珠善舞《明君》(昭君);唐代的謝阿蠻擅長《凌波舞》,表現龍女在波濤起伏的海面上翩翩起舞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