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王克芬 研究員 第九講 唐代——古代舞蹈藝術 發展的高峰(一) 公元581年隋代統一中國,結束了長期戰亂的局面。隋代把南朝、北朝的樂舞都繼承、蒐集起來,使各種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樂舞互相交流學習,彼此吸收,向前發展。 統治者為了顯示自己統一國家的功績和國力的強盛,曾集中了漢族傳統的、兄弟民族的和外國傳來的各種樂舞,于隋文帝開皇初年(公元581——585年前后),制定了《七部樂》,即:《國伎》(即《西涼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漢族面具舞)共七部。隋大業中(公元605-618年間)又增加了《康國樂》和《疏勒樂》,成為《九部樂》(《隋書·音樂志》)。這些大都是兩晉南北朝時代就已傳入中原的域內外各民族各地區的樂舞,當時不僅在宮廷表演,同時在民間流傳,如《龜茲樂》就曾風靡一時,連隋文帝下令禁止也禁止不了(《隋書·音樂志》)。隋代淡黃釉女舞俑,其服飾、舞姿與漢代不同,已吸收了其他民族舞蹈的成份。 隋代除調集大批藝人來充實宮廷樂舞機構外,每年還要調集各地的歌舞百戲進京演出。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夸耀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中原文化的發達,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我們卻可以從這些記載中,看到當時民間歌舞的活動情況,如《隋書·音樂志》載:公元606年,為招待來京的突厥人,曾調集四方散樂,作各種精彩表演。每年正月,外國使者云集長安,戲場延綿八里,表演人數多至三萬。除各種雜技、幻術表演外,還有男扮女裝表演的歌舞。公元610年,各少數民族首領,帶著本地特產,來朝廷送禮,又在天津街盛陳百戲,表演人數多至一萬八千,音樂演奏的聲音,傳到數十里外,真是盛況空前。 隋、薛道衡作《和許給事善心戲場轉韻詩》相當生動地描寫了節日里群眾集會文娛活動,真是非常熱鬧:長安、洛陽元宵之夜,聚滿了穿著盛裝的人群,各種表演都出動了,“萬方皆集會,百戲盡來前”,到處掛著彩燈,徹夜不滅。在歡騰的人群中,歌聲、樂聲此起彼伏?!扒嫉央]頭吟,胡舞龜茲曲,假面飾金銀,盛裝搖珠玉”,這是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表演。還有驚險的馬術、奇妙的雜技與幻術。又有各種鳥獸舞:“抑揚百獸舞,盤跚五禽戲,狻猊(獅子)弄斑足,巨象垂長鼻,青羊跪復跳,白馬回旋騎?!备幸馑嫉氖沁€有類似布景的的描寫:“忽覩羅浮起,俄看鬱昌至,峰嶺既崔嵬,林叢亦青翠,麋鹿下騰倚,猴猿或蹲跂?!边@些扮獸的“象人”,在有布景的場地中表演。這和漢代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百戲》演出場面何等相似??! 隋煬帝窮侈極欲的享樂生活,耗費了大量財富,對人民無休止地殘酷剝削,迫使人民奮起反抗,如火如荼的農民起義,結束了隋朝短短三十多年的統治。 公元618年唐代建立以后,國力強盛,政治局勢比較穩定,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文化交流頻繁,為文學藝術的繁盛創造了有利條件。 唐代的音樂、舞蹈和詩歌,有著高度的發展和輝煌的成就。唐代舞蹈是我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上光輝的一頁,它如盛開的百花,植根于廣闊、深厚的各民族民間樂舞的沃土上,枝繁葉茂,萬紫千紅。 南北朝各族樂舞大交流、大融合,是唐代舞蹈藝術之花生長的土壤;唐代社會的興盛強大,是舞蹈藝術之花盛開的良好氣候。作為一種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唐代舞蹈是我國古代舞蹈藝術的發展高峰。 唐代,留下了比其他任何封建王朝都豐富得多的舞種、舞蹈名目,在這些舞蹈中,有的文字記載較為豐富,我們可以從史籍、詩文的描述中考察出它們各自不同的風格特點、舞情舞態、表演形式、服飾化妝及編創經過、流傳情況等。有的則記載較少,僅有某一方面的記錄,或舞姿特點,或編創起因等。還有另一些則僅存舞名,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有關史料?,F按唐人原有的分類,將各舞種、舞名分別予以解說。這豐富繁多的名目,是當時舞蹈藝術空前繁榮和高度發展的標志。有時,相同的舞名,出現在不同的舞種中,這表明:同一舞蹈,曾作過不同的藝術處理,或采用不同的形式表演,而它們的樂舞素材卻同出一源,因而都保留了原名。 現按唐人原有舞蹈分類,分述于后: 一、宮廷燕(宴)樂 宮廷燕樂是用于宮廷大典或重大節日,兼具禮儀性,典禮性,欣賞性,娛樂性于一體的宮廷樂舞。 (1)《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樂”或作“伎”) 《七部樂》隋開皇初(約581-585年)制定的宮廷燕樂,包括:《國伎》,北涼時號《秦漢伎》,東魏、西魏、北周時稱《西涼伎》,隋初稱《國伎》,后仍稱《西涼伎》?!肚迳碳俊?、《高麗伎》,北燕時代(407-436年)即已傳入?!短祗眉俊罚s公元346年前涼張重華進入涼州后傳入中原?!栋矅俊罚s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時傳入中原?!洱斊澕俊?,約公元384-403年后涼時期傳入中原?!段目导俊肥羌o念晉人庾亮的假面舞。庾亮死后謚號文康,故名《文康伎》。 《九部伎》隋大業中(605-618年)增訂《七部伎》為《九部伎》。唐初,繼承隋代《九部樂》。包括: 《清樂》、《西涼伎》、《龜茲伎》、《天竺伎》、《康國伎》約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娶阿史那氏時傳入中原?!妒枥占俊?、《安國伎》約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通西域時,傳入中原?!陡啕惣俊吩诒毖啵ü?04-436年)傳入中原?!抖Y畢》(即《文康伎》)。 《十部樂》唐宮廷燕樂,貞觀十一年(637年)廢《禮畢》,十四年增《燕樂》,十六年增《高昌樂》,成為《十部樂》。 宮廷設置這些樂部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國力的強盛。從樂部安排上看,除《燕樂》、《清樂》兩部外,其余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域外樂舞。但是,代表中原傳統樂舞的《清樂》部,內容十分豐富。武則天時代,已部分失傳,尚存六十多曲。另八部,總共二十二曲,這些兄弟民族及域外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代已經傳入中原,當時還相當完整地保存了原有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這可從以下四個方面得到證實:一是以國名、地名為樂部名稱。二是舞者服飾都是美化的民族服裝,如《高麗樂》舞人穿黃裙襦,極長其袖,具有高麗傳統服飾的特點。《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舞人都穿皮靴。由于當地的自然環境及游牧生活,至今這些地區的人民,仍有穿皮靴的習慣。天竺崇信佛教,《天竺樂》的舞者穿“朝霞袈裟”,類似僧人打扮。三是曲名多音譯,如《康國樂》舞曲名《賀蘭缽鼻始》、《末奚波地》、《農惠缽鼻始》、《前拔地惠地》,歌曲名《戢殿農和正》;《龜茲樂》歌曲名《善善摩尼》,解曲名《婆伽兒》;《安國樂》歌曲名《附薩單時》,舞曲名《末奚》;《疏勒樂》歌曲名《亢利死讓樂》等,顯然都是音譯曲名。四是各樂部所用樂器都是當地的民族樂器。以上四方面足以證明《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都是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樂舞。這種情況從一個側面反遇了隋及唐初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樂舞匯集中原,逐漸相互吸收、融合的發展趨勢。《九部樂》、《十部樂》的樂制舞制等宮廷均有規定,現據《隋書·音樂志》《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有關記載,整理、列表如下: (說明:樂器欄,凡有〈 〉者,為唐不用樂器,凡有( )者,為隋不用樂器。) 《九部樂》、《十部樂》
最新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