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通史 主講教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王克芬 研究員 第七講 漢代舞蹈的發展(二) 三、舞蹈技藝的提高 由于漢代舞蹈經常與“百戲”中的其他節目摻雜或相間演出,偏重技巧表演的雜技節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舞蹈的發展。漢代舞蹈具有技藝結合、技藝并重的特點。這一特點,至今仍保存在我國的許多傳統舞蹈中,成為中國舞蹈的特色之一。 漢代的詩賦中,有許多關于舞蹈生動描寫;如:張衡是漢代的科學家、文學家,還是個優秀的文藝鑒賞家和評論家。他寫的《觀舞賦》、《西京賦》、《南都賦》等,都是具有很高歷史價值的文學作品。其中關于音樂舞蹈的描繪極其生動、形象,讀起來如聞其聲、如觀其形。他的《觀舞賦》,描寫了一段精彩的《盤鼓舞》表演: 盤鼓整齊地排列著,美麗的女舞者身著輕薄麗服,高舉長袖掩面而舞。她們的歌聲悠揚而清越,那深深的折腰(下腰)舞姿更顯出舞者纖細柔韌的腰肢。山東漢畫像石的鼓舞畫面中,舞人雙腳踏在鼓上仰面折腰的舞姿(如下圖上),正是《觀舞賦》中描繪的舞蹈形象,而這種舞蹈技巧,似乎是很令人贊賞的。張衡在這一篇《觀舞賦》中,描寫了《盤鼓舞》的各種精彩表演,其中有“漼似摧折”的句子,很像是甩腰下腰的動作?!痘茨哮櫫摇ば迍沼枴酚小敖窆奈枵?,繞身若環。曾撓摩地,扶旋猗那”句,也描繪了表演鼓舞的演員柔軟的腰身。張衡《南都賦》有“怨西荊之折盤”句,唐人李善注:“西荊即楚舞也。折盤舞貌?!笨磥?,表現腰功的折腰動作,是《盤鼓舞》中的重要技巧。戚夫人著名的“翹袖折腰之舞”,更是以柔軟的腰功顯示她舞蹈的魅力。山東畫像石有一樂舞圖,一從仰面,深下腰,另一人傾身面向折腰者,揮袖而舞。兩人姿態各異,卻彼此呼應協調(如下圖中)。另一南陽漢畫像石,兩個舞人,在四樂人的伴奏下,并列齊折腰。舞人腳下還有四圓形物,可能是盤和鼓(如下圖下)。這些漢代文物中的舞人折腰姿,證明漢代舞蹈講究運用腰功的特點,與文獻記載完全吻合。 漢代山東畫像石鼓舞圖(摹本局部) 漢代山東畫像石舞圖 漢代南陽漢畫像石樂舞圖 這些與柔術相類似的腰功在舞蹈表演中的應用,不僅僅是技巧的炫耀,更重要的是運用這種技巧所表現的舞蹈的美感和意境。 《觀舞賦》在描寫了舞人的折腰舞姿后,又刻畫了舞者時低時昂動作的變化、光彩動人的眼神和舞蹈隊勢時而連成一線時而斷開(分散)的隊形變化。進退整齊,動作協調一致,有如形影相隨,頗具群舞特點。 《盤鼓舞》注重技巧表演的特點,還可以從漢代另一位辭賦家傅毅《舞賦》描寫舞者在盤鼓上敏捷而準確地完成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得到證明:“及至回身還入,迫于急節,浮騰累跪,跗踏摩跌?!蔽枵咴诳旃澴嗟囊魳仿曋休p捷地騰空跳起,然后又幾次跪倒,以足趾巧妙地踏擊盤鼓,身體作跌倒姿摩擊鼓面。這類帶雜技性的舞蹈表演,在山東嘉祥漢畫像石上刻繪得更為生動:地上排列五面鼓,一舞人穿著寬長袖舞衣俯身鼓上,雙膝、雙腳趾和一手均觸及鼓面,一手反揚舞袖扭頭仰視:前后兩人跪地,面向舞者,各人左手均執鼓槌,揚臂飛舞,似正與舞者配合表演,相機擊鼓(如下圖)。河南洛陽東漢墓出土的女子《盤鼓舞》俑,舞者著紅衣白裙,舉袖展臂,似正躍身盤上舞蹈,四川出土東漢石刻有踏盤鼓舞人,一人弓身張臂,雙足并立鼓上。一人雙腳踏雙鼓,展臂回頭而舞。舞姿造型新穎。這些文字記載與舞蹈形象,都清楚地顯示了當時舞蹈重視技巧的特點。當然《盤鼓舞》的表演,并不僅僅是純技術的展現,更重要和更感人的,還是那如詩一般美的意境。這在傅毅的《舞賦》中也有極其生動、真切、形象化的描寫。 漢代山東嘉祥畫像石鼓舞圖(摹本) 作者通過對《盤鼓舞》各種姿態動作的描寫:敏捷的踏鼓動作,如飛似行的輕盈舞步,若俯若仰、時來時往的姿態和地位調度,輕盈繚繞的舞袖美姿,動作、眼神與音樂密切配合等精美絕倫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舞蹈所表現的詩一般美麗、深邃、廣闊的意境。即所謂“游心無垠,遠思長想”,時而挺拔昂揚,有高山峨峨之勢;時而婉轉流暢,似流水蕩蕩之形。所有舞蹈動作(包括一切高難度技巧)的設計,都不是單純地炫耀舞者的技巧,而是“與志遷化,容不虛生”,隨著舞蹈內容的變化、刻畫內心感情的需要而變換動作,設計舞容舞態。舞蹈所表現的情操和藝術趣味,是那么圣潔高雅,令觀者嘆為觀止,對這無與倫比的精彩表演備加贊賞。《舞賦》中,雖有“雍容惆悵,不可為象”的句子,認為那精美的舞蹈無法用語言文字形容。實際上,作者已經相當生動、貼切而深刻地揭示了舞蹈的形態、美感、意境及舞者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 從歷史文獻和文物中的舞蹈形象都證明:漢代有編排有序的群舞(參見如下兩圖),且具有一定的藝術水平。當時的群舞注重隊形的整齊,動作的規范,整體感強。很少運用多層次的隊勢、參差不齊的舞姿、交響式的此起彼伏的舞動、豐富多變的場面來表現舞蹈的內容、美感和意境。大多是用“大齊舞”的編導手法來處理群舞場面,這正是各民族自娛性民間舞的特色:在整齊、統一、協調的律動中,感受到群體的力量和美感。這是從古到今群舞的基本特色。漢代群舞保存了古代舞蹈質樸無華的風貌。隨著時代的前進、舞蹈藝術的發展,處理群舞的技法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于感情表現。但整齊、統一、協調的律動,仍然是群舞的基本要素。 漢代山西王得元墓舞人畫像石(摹本) 漢代山東兩城山畫像石群舞圖 四、著名舞人 漢代已進入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不少勞動者,已取得了自由民的身份,但絕大多數歌舞樂人,除少數“幸運者”外,仍處在沒有人身自由奴隸的地位。我們通過下述幾個杰出舞人的遭遇,來了解她們的舞蹈技藝,歌舞者訓練情況以及她們偶然遇到和機遇,使她們爬上高位,轉瞬又遭到極殘酷迫害的史事。這些故事向我們述說封建社會時期關于歌舞者動人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漢代有個趙飛燕,相傳她身輕若燕,能作掌上舞,所以叫“飛燕”(如下圖)。趙飛燕原名宜主,幼年父死家敗,流落長安,后到陽阿公主家當婢女,并學歌舞,她學習十分勤奮刻苦,常常為了鉆研舞蹈技藝,連飯也顧不上吃,她善于用氣(控制呼吸),舞姿極輕盈,技術高超,“善踽步行”,像人手拿著花枝微微地顫動。大概是一種輕巧的碎步吧!后來,趙飛燕被成帝劉驁召入宮中,被封為媫妤(宮廷女官),后又封為皇后,但等成帝一死,哀帝即位,不久哀帝死,平帝即位,趙飛燕被廢為庶民,令其自殺身死。(見《漢書·外戚傳》《趙飛燕外傳》《西京雜記》)。 趙飛燕“掌上舞”圖(明代木刻意想圖) 我們再從翁須的身世看漢代歌舞者的訓練和老百姓的女兒被拐騙,淪為歌舞伎的悲慘背景:翁須八、九歲時,寄養在劉仲卿家學習歌舞,四、五年后,有一回翁須回家告訴她母親王媼說:邯鄲賈長兒來找歌舞者,劉仲卿要把我給他。翁母趕忙帶著女兒逃回平鄉娘家去。劉和翁須父親一起找到她們,翁母惶恐而又焦急地說:我女兒住你家學習歌舞,沒有要你一個錢,又不是賣給你的,為甚么要把孩子給人?劉詐騙說:不會這樣!翁回劉家后,過不幾天,翁須乘著賈長兒的車路過家門,呼喊道:他們果然把我帶走了呵!就要到柳宿去!翁父母趕到柳宿,見到翁須,相對痛哭,翁母說:我要去告狀!翁勸道:媽媽不必去告狀了!那家不能住人呢?告狀也沒有用呵!翁父母接著又追趕到中山盧奴,見翁與歌舞者五人住在一起。雖幾經周折,最后還是由于翁父母沒有錢,無可奈何,只得讓別人把女兒帶走了。從此翁須與家人音信斷絕。翁須到邯鄲賈長兒家后,二十歲時,被送到長安衛太子家,成為家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和衛太子的兒子史皇孫生了一個兒子叫劉詢。后來他們全家遭殺,翁須也被害,兒子劉詢活下來當了皇帝,即漢宣帝。正由于這個原因,翁須的身世才被史書記錄下來(見《漢書·外戚傳》)。 漢高祖劉邦寵愛的戚夫人,善長“翹袖拆腰之舞”和楚地的舞蹈,又會彈瑟唱歌。劉邦曾想廢呂后子劉盈(即惠帝),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做太子,遭到大臣們的反對。劉邦死后,呂后把戚夫人囚禁在長巷(宮中獄名),令她穿上罪人的衣服,剃去頭發,讓她舂谷,戚悲,唱道:“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你)?”呂后得知大怒,殺死戚夫人兒子趙王如意,砍斷戚手足,挖去眼睛,熏耳朵,給她喝啞藥,丟在廁所里,叫“人彘”(音義同豕)。(參見《史記·呂太后本記》《漢書·外戚傳》《漢書·張良傳》)。 上述三人是千千萬萬歌舞會人中偶然爬上最高封建統治階層的人,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兩方面的情況:一方面是漢代舞者,已需要從小進行嚴格的專業訓練,舞蹈藝術已達到相當高度的水平,有下腰、舞袖和獨特的舞步等技巧,并已懂得很好地控制呼吸,使腰肢達到必要的力度和柔度。舞姿優美輕盈。另一方面是社會地位低下的歌舞伎人,偶而得到最高封建統治者的寵愛,身居高位,但由于她們出身貧苦,在統治集團內,勢單力薄,雖拼命掙扎,也逃不脫慘死的下場。 正是那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下賤的歌舞伎人、“百戲”藝人、各民族、民間的舞者,共同努力,把漢代舞蹈,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五、審美特征 漢代正處在我國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是一個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時代。這種時代精神,比較明顯地反映在各種表演藝術(包括舞蹈藝術)中。當時最主要的表演藝術形式——“百戲”,匯集了各種民間傳統表演技藝,極其生動活潑,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不少表演項目,至今仍然“活”在民間。 漢代詩賦所描寫的舞蹈場面,其舞情舞態,大多是后宮、貴族廳堂“女樂”們的表演。這類表演的特點是:柔婉、俏麗、眉目傳情,敏捷、舒暢、飄逸如飛;“白鶴飛兮繭曳緒”,輕盈舞態如翔鶴;“翹遙遷延”(《南都賦》),輕舉卻步,舞姿翩翩,高縱輕躡,令人驚嘆;長袖裊裊,妙不可言。雖時有快節奏的技巧表演和昂揚氣勢,但其基調是以柔美輕捷見長,色彩明麗,極少萎靡、頹廢的情緒。除抒發舞者本身,如戚夫人、華容夫人、唐姬等的絕望或與親人訣別的極其哀怨、凄楚的情感外,其他筵宴中的表演性舞蹈極少以表現哀傷情緒為內容。漢代舞蹈所具有的上述風格特征,一方面體現了漢代興盛向上的時代氣息,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這類舞蹈的主要觀眾——皇家貴族、文人學士的欣賞趣味與審美要求。 大量漢畫像磚中保存的各種豐富的舞蹈形象,較之文獻記載更為真實生動。它們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氣質,大多是氣勢昂揚、雄健有力,充滿勃勃生機。其舞姿風格,則多與漢民族的古典戲曲、傳統武術和民間舞蹈相融合。其中部分舞姿造型與現今常用舞蹈動作十分相近,如“騎馬蹲襠勢”、“弓箭步”、“射雁”、“順風旗”及各種舞袖美姿等等,在漢畫像磚石上的舞蹈形象中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我國舞蹈文化傳統的深厚、歷史的悠久。那健朗明快、欣欣向上的舞蹈形象是那個時代精神風貌的象征,也是當時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漢畫像磚石中的舞蹈形象,大多是漢代流傳最普遍的“百戲”中的一個表演場景。它們是漢代舞蹈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精神的舞蹈形象。 結語 漢代的表演藝術,既創造了多種技藝組合串演的“百戲”,又發展了獨立的舞蹈藝術,是我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上取得重大進步的時代,它廣集戰國七雄各地、各族的民間傳樂舞雜技和域外傳入漢朝的多種表演技藝,匯集而成“百戲”;與此同時,舞蹈不但在藝術技巧上有較大提高,在抒發內心感情、表現詩的意境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漢代是我國古代舞蹈發展史上第二個集大成的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