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芭蕾與宗教在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不少共同之處,兩者都充滿了感知、想象、聯想和情感等心理活動。芭蕾與宗教的存在都是在追求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關鍵詞:芭蕾;基督教;宗教 芭蕾與宗教在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上具有不少共同之處,兩者都充滿了感知、想象、聯想和情感等心理活動。芭蕾與宗教的存在都是在追求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愉悅。至少在我看來,宗教力量對民族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而它對西方芭蕾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作用。 關于舞蹈的起源問題,歷來就存在分歧。有人認為舞蹈產生于人類愛好模仿的天性,原始社會中有鳥獸或戰斗行為的舞蹈,就是對生活現實的模仿,這就是從古希臘就開始流行的“模仿說”。有人認為人們利用自身過剩的精力,在游戲中創造一個自由的天地,這就是舞蹈藝術產生的契機,這是“游戲說”。還有人認為,最早的藝術活動都是原始宗教的直接表現,這種論點就是所謂的“巫術說”。近代更有人提出“心靈說”,認為藝術產生于人類表現感情的自然本能。還有人認為是人的潛意識和本能欲忘的表現等等。而出現最早、流傳最廣的恐怕要數“神受說”,把舞蹈的起源歸于天神的傳授或恩賜。種種說法表明,舞蹈是有原因的。Pina Bausoh(皮娜 鮑什)說過“我在乎人為何舞蹈,而不是如何舞動”。 舞蹈這門世界性的藝術走過了它的悠悠的歲月,走到了世界舞蹈相互融合的當下社會。是科技的發展讓世界越來越小,在人們成為唯物觀點的信徒后,就遺忘了芭蕾舞這門藝術與基督教的關系?;浇虒L畫、音樂、雕塑、建筑等藝術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它們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對宗教、對神的向往和崇拜。而西方芭蕾舞亦是如此,或在舞姿、或在情節、或在隊形中展示出了基督教對此的影響。 芭蕾起源于15世紀意大利的宮廷藝術,如果按“芭蕾”一詞做為戲劇舞蹈來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酒神祭祀。如果做為“舞蹈”來理解,則更接近藝術起源的“游戲說”、“神受說”、“巫術說”等。 芭蕾舞是關注超越“我與上帝交談的個體關系”,因而其舞蹈最主要的形式是獨舞,其他形式多為獨舞者內心世界的襯托和外化表現。古典芭蕾《天鵝湖》以大段的獨舞形式表現了主人公渴望由“天鵝”恢復成“人”的美好愿望,與王子的雙人舞段表現了兩人對愛情、對未來的憧憬?!端廊恕分懈且园④搅_公主的大段的獨舞、雙人舞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種情感也是基督教要宣傳的“自由的愛”。此外,《吉賽爾》這個浪漫主義芭蕾時期的代表作,其中的獨舞和雙人舞的舞蹈技巧與表演技能也都表現了人物內心?;浇痰臐撛谟绊懓l展了西方芭蕾舞,西方芭蕾舞其實多為表現了人與神、人與魔對話、抗爭的故事。 一、從基督教的兩極觀點看芭蕾舞姿的兩極動作 ?。ㄒ唬┗浇讨械摹皟蓸O”、“對立”觀點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文化達到了頂峰,芭蕾也在此誕生。人們在芭蕾舞的享受中,能暫時擺脫現實和功利的束縛。當現實中的欲望無法得到滿足后,人們會很自然的求助于宗教。為了更好的了解基督教中的極端,我們則先要了解古希臘文化。古希臘曾是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各種藝術形式、文化、宗教觀念也很前衛。古希臘文化也直接影響了歐洲人的文化、藝術思維方式。因此在分析宗教與芭蕾關系時,有必要提及古希臘的宗教觀念。 酒神崇拜:酗酒縱欲被視為宗教的一部分,所以酒神崇拜是一種狂放的,粗野的,無節制的行為。日神崇拜是一種以精神的沉醉術得到解脫的理性行為,表現為禁欲、對彼岸世界的追求。 酒神崇拜和日神崇拜是現實生活中分裂出來的兩種極端性的宗教情緒,這兩種崇拜之后是對基督教的崇拜。酒神崇拜和日神崇拜導致了感性、理性的極端化,但此兩種崇拜又為基督文化的發生,或者說是基本精神做了準備,提供了可能。 《圣經》上說,耶和華神用泥土造了人祖亞當之后,把他安置在伊甸園。這時人與神是很和諧的。但當亞當背叛了神的旨意,和夏娃一起偷吃禁果而犯了“原罪”。使人神之間失去了和諧,被神處罰到充滿罪惡的現世上來。所以,凡父母所生的必帶著“原罪”,這樣罪孽被代代遺傳下來,人就永遠被神所拋棄。因此,基督教認為:現世是墮落的,人的本能、欲望、情感是人性中卑劣的東西,不過只要人能超越現世,就可以進入大國。依據“原罪”意識,基督教將萬事萬物分為兩個世界,一個是人的世界,一個是神的世界,認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這兩個世界之間的對話與結果。芭蕾最為本質的特征“開”與“長”就是追求兩極對立的典型表現?!伴L”亦是中心向上與地面形成對立的運動現象。 而基督文化中這種兩極分化的精神,與西方芭蕾的運動原理體現出相對立的兩極因素暗合。 ?。ǘ奈枳薃rabesque中看基督教“兩極”在芭蕾中的表現 希臘文化和基督文化中的兩極分化的基本精神,使西方的芭蕾動作體現出了相互對立的兩極端動作姿態。舞姿Arabesque就是這樣,俗稱“迎風展翅”,其舞姿是前伸的手臂與后腿向相反的方向往極限延伸。Arabesque是芭蕾舞中一個非常優美,最具典型性的舞姿,其特點是線條流暢、動作姿態舒展大方、極富流線型。Arabesque舞姿看起來并不復雜,但是要做的規格,富于神韻和魅力是不容易的,Arabesque舞姿的美感就在于手指尖和足尖連綿不斷的向兩極無限延伸上,同時提氣使舞姿產生升騰,似乎有一種迎風展翅飄逸之感,這種感覺里蘊含著芭蕾的神韻和氣質。此外,芭蕾的肩開、胯開、膝開、腳開,都是違反人自然生理狀態而向兩極分離的體態,給人的感覺亦是舒展、自信。 (三)從芭蕾的足尖中看基督教的極端 芭蕾最突出的特征是“足尖”,有人還把芭蕾稱為“足尖舞”。穿起足尖是為了延長小腿的長度,增加舞者身體線條的美感。其實足尖的最大功用是為了在舞蹈時舞姿顯得更加輕盈,漂浮于舞臺之上,表現出一種向空中飛升的騰起感。珍妮科恩曾說過“從人類文化史的角度看,芭蕾女演員將自己提來去問候諸神”。日本舞蹈理論家郡司正勝在其《動的美學》中認為:“西方舞蹈是信仰基督的,是憧憬天上;東方舞蹈的動作是內涵性的,是眷顧大地”。 這種愿望是擺脫塵世的愿望,并非擺脫大自然,芭蕾舞劇中的惡勢力都是魔鬼或者是奸臣而不是大自然。芭蕾“足尖”的使用在視覺上,技巧上雖然是盡可能的多離開地板,可是劇中人物則是懷著擺脫塵世惡勢力的愿望而向上提升。所以芭蕾的足尖功與其說是擺脫世俗,不如說是逃避塵世向天國飛升。這也符合人們對浪漫主義芭蕾的定義“一種對現實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一種追求超越塵世的對另一世界的情趣,或以死亡擺脫對現實的失望,或以一種不切實際的追求代替對生活的愿望?!边@種的飛升是符合基督教擺脫塵世為了原罪的宗教思想的。這種向上的極端,唯一目的就是與神的距離更加接近。通過跳躍、向上延伸,表達對天國的追求和擺脫塵世希望。以前有人說過這種跳躍是擺脫大自然,這種觀點也有背于基督教的原罪和極端化的飛升。畢竟大自然是美好的,在圣經中提到“上帝,是大自然的代表;人與上帝的對話,是與大自然的對話。” 介紹基督教與芭蕾舞關系的記載,書籍少之又少,所以我們只能從邊沿學科入手尋找以存在但并不為我們所知道的關系。教堂的尖頂刺向空中,這種設計并不是沒有目地的。尖頂指著唯一上帝存在的方向,指著伊甸園,而芭蕾舞是用“足尖”的站立寓意出脫離塵世的極端愿望。 二、從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意識看西方芭蕾舞中“平等”的表現 (一)基督教中的“平等”意識 《圣經》中曾提到“在上帝面前,眾生平等”?;浇屉m然在上帝與人之間確定了從屬關系,但在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上卻表現出較強的平等意識。《圣經》認為:世上的一切男女老幼皆為上帝的兒女,在上帝面前,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是有罪的,大家都是上帝的仆人,相互間皆為兄弟姐妹,“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 ?。ǘ幕浇讨械摹捌降取币庾R看芭蕾舞中的雙人舞發展 基督文化的“平等”意識,反映在芭蕾中,即是芭蕾雙人舞的發展?!鞍爬僮鳛槲乃噺团d的產物起源于意大利宮廷貴族的社交舞,而社交舞就是以二人合作為基礎的。男女舞伴雙方的平等,使雙人動作不斷衍變發展,到19世紀末期,芭蕾完成了它的雙人舞表演形式”。從形式上說,雙人舞大大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許多獨舞所無法構成的動態意象,在兩人的合作中大量生發出來了――從相持平衡的托舉技巧,到彼此遙感的對比呼應,舞蹈從單向度的抒發, 發展到了形體對話,動作沖突的新的水平面。這種形式稱為芭蕾的一大特征,是芭蕾藝術的最高表現。這種雙人舞的表現加強了舞蹈的可觀賞度,同時期的中國受其文化、宗教觀念的影響是不可能出現如此貼近的雙人舞蹈。 西方芭蕾的雙人舞的發展和配合認為人人平等,不同“男尊女卑”的思想,男女皆為平等,可以一同上臺表演、可以共同演繹凄美絕倫的愛情。 (三)芭蕾舞劇中的“平等”表現 在諸多芭蕾舞劇中,這種“平等”的矛盾也被編導編排在劇情當中,反映出當時貧貴、地位的差別。如:貴族與平民的等級差別等。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家在表現芭蕾故事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現狀??闯鰢医y治者有意識地模仿神,將自己的地位突出,讓自己與神接近,并以“太陽王”、“太陽之子”或“神的兒子”的美名為自己冠名。平等是相對的,以《吉賽爾》為例,第一幕中農民和貴族之間不可避免的差別比工人和資產階級的社會差別表現得更為突出。劇中公爵阿爾貝特和村姑吉賽爾的愛情以阿爾貝特同貴族公主訂婚而宣告破滅,并以引發一系列的悲劇收場。劇中暗示著貴族和貧民之間有著無法逾越的溝壑,因為身份地位的不同,而無法選擇自己所追求的愛情和事物。公爵和村姑如此,貧民與貴族亦是如此,貧民始終經受貴族的壓迫。 經公認,以《圣經》為代表的歐洲文化已經成為西方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妒ソ洝匪淼幕浇逃绊懥宋鞣绞澜绲姆椒矫婷??;浇滔袷廊藗鬟_的思想觀念,行為動作的思考方式深深影響了西方芭蕾,使西方芭蕾這門綜合的舞劇藝術帶有了濃重的宗教色彩。為了更好的研究,了解西方芭蕾,我沿著上帝的足跡游走于基督教精神與芭蕾舞之間,也許我們并不能斷定基督教對西方芭蕾的影響是巨大的或者是深刻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從中的關聯而更好的去解讀渲染芭蕾,我們可以為本就優美典雅的芭蕾舞更添一份宗教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陳炎.宗教與準舞蹈[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呂藝生.舞蹈教育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袁禾.中國舞蹈意象概論[M].北京:文化出版社,2007. [4]劉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房 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