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的作品最引人之處便是他充滿哲思和智慧的臺詞,如果把這一切拋去,單純用肢體動作來表現,將會有怎樣的一個《哈姆雷特》?幕啟,響起的是譚盾在馮小剛的電影中所做的那首《越人歌》,白色面具下的舞者在周迅的歌聲中緩緩起舞。緊接著,劇情的發展便完全脫離了電影,呈現出的是王媛媛的美學范疇中關于哈姆雷特的故事。她用最極致的舞蹈語匯和超現代的視覺效果完成了自己對這一人物的理解和表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內心極度沖突、信仰崩塌的哈姆雷特。而在這些沒有語言的抽象的肢體表現中,王媛媛給了觀眾一個巨大的想象空間,由觀眾和舞者共同完成了對哈姆雷特這一角色的新的認知,這就是舞蹈所不可替代的魅力。 對于舞劇《夜宴》的編劇、制片人韓江,他想還原的并不是一個因復仇而燃燒的哈姆雷特,而是一個內心覺醒而最終選擇了自我了斷的哈姆雷特。第二幕中,哈姆雷特用復仇的心態玩弄著一個個木偶,在他們身上宣泄著自己的仇恨,在這個瘋狂的過程中,哈姆雷特發現了復仇的丑惡,繼而放棄心中的惡念,選擇了自我了斷。這種了斷并非沉淪,而是一種靈魂的升華。在劇的結尾,哈姆雷特站在舞臺中間,四周的舞者不斷走向他,將手中的玫瑰放在他的腳下,花瓣在哈姆雷特的手中慢慢拋撒,一切終結在一種美好的愿景中,這該是舞劇版哈姆雷特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創作者想要告訴大家的——自我覺醒,其實是人人都需要的清亮。韓江說,“舞臺,永遠是保持純粹的天堂。無論在好的時代,還是壞的時代,藝術,總是一種最好的解脫方式”。 《夜宴》,中國版的《哈姆雷特》, 馮小剛根據莎士比亞經典劇作改編,這個名字源于《韓熙載夜宴圖》,故事大綱脫胎于《大明宮詞》的一段宮廷斗爭的劇情并強化其戲劇性,在命運的無常中演繹戲劇的永恒主題———復仇、愛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