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三人舞編導 (一)舞蹈獨特的表現手法: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藝術手段,為此,她有相應的一套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段。概括起來即:舞蹈的動作(舞姿、動作組合、步伐),舞蹈的隊型(畫面、構圖),一些啞劇的手法(手勢、面部表情等)。 1、舞蹈動作:舞蹈語言的單字、單詞就是“舞蹈動作”。這種動作不同于生活動作,要有藝術加工的造型性——即“舞姿”。把經過美化的動作和富有造型性的舞姿按需要表達的內容結合連接起來,就是“動作組合”。連接動作組合的還有“舞蹈步伐”,舞蹈步伐幫助并突出舞蹈語言的輕重緩急。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技巧動作也是塑造舞蹈中人物性格或表現特定情節的主要“語匯”。 2、隊型、畫面、構圖:舞蹈的隊型在創作舞蹈的環節中稱為構圖。她是表現舞蹈作品內容、處理情緒變化、連接舞蹈動作和步伐的紐帶。演員在舞臺上的位置或流動所形成的隊型、圖案,被稱之為舞臺調度。好的舞臺調度就像一幅活動的畫面。 3、啞劇手法:啞劇也是一種不用語言而是以人體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表達劇情的手段。作為舞蹈中的手勢,當然首先來自生活,但同樣要經過美化加工、集中概括,才能在一個短暫的手勢或表情中表達一個明確的內容。舞蹈區別于音樂、繪畫、雕塑,她是時間和空間的,舞蹈善于表達人們最激烈的感情。 (二)舞蹈是綜合性的藝術,她融會了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因素。
1、舞蹈和文學的關系: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無論作品的結構、情節的鋪陳、細節的描繪、人物的刻畫、環境的設置,還是虛實、比擬、夸張、對比等等藝術手段的應用,都需要從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 2、舞蹈和音樂的關系:舞蹈音樂不僅給舞蹈以長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語匯簡練、精確、集中,同時,舞蹈動作的語言性和情緒的發展、深入等,也是借助音樂的旋律、節奏來體現的。在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在舞蹈作品中,音樂和舞蹈共同擔負著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內容的任務。舞蹈不同的節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緒。音樂伴奏中的間隙或短暫的停頓,同樣是一種音樂節奏的處理。通常突出驚訝或緊張的場面時,成為靜場。 3、舞蹈和美術的關系:繪畫和雕塑是追求在靜止的造型中獲得動態的效果。而舞蹈則要求在運動中要有雕塑性的造型。“舞蹈是動的畫,活的雕塑”,“舞蹈家是用人體作畫”。舞蹈編導要將那些自然形態的東西升華到具有美術性的造型上來。舞蹈的每一個瞬間,盡可能的像繪畫和雕塑那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4、舞蹈和戲劇的關系:舞蹈與戲劇都是舞臺表演藝術,不同的是,戲(歌)劇主要依靠演員的說話或唱歌,而舞蹈則是用演員的形體動作去完成創作角色的任務。 綜上所述,舞蹈是需要音樂、節奏、舞臺美術、燈光、服裝、道具等塑造形象的。 (三)舞蹈作品的五大因素
1、深刻而動聽的音樂。舞蹈已經不單單是娛樂,而是思索的藝術。音樂中像《茉莉花》則相對膚淺,而《江河水》、《二泉映月》則相對深刻。舞蹈亦然,我們需要多創作出另人思索,意義深刻的作品。當然,一定的娛樂性又是不能丟棄的。 2、新穎而獨特的構思。新穎則要求是別人未想到的,獨一無二,獨特則是體現編導的獨特個性。
3、巧妙而合理的結構。舞蹈結構如下: (1)呈示部——引子,初步的交代人物或形象以及其所處的環境。 (2)開端——把人物引入到正題上來,或說引入到新的狀態,新的矛盾交點上來。 (3)展開部——發展、展開的過程,現象得到比較大的發展。切忌直線發展,應做波浪型,大起大落的發展。 (4)高潮——情緒達到極點,或是矛盾激化,或是形式達到最高點。 (5)結局——人物的歸宿。 目前舞蹈界也有言論說是不要結構,其實任何舞蹈包括任何事物都里逃脫不了結構,只是她不一定是常規結構而已。比如有時舞蹈的高潮和結局就是重疊的。 4、優美而精彩的語言。語言上要追求閃光點,不能美而不精,一個編導要掌握結構能力和語言能力。 5、生動而鮮明的舞蹈形象。舞蹈形象的樹立是舞蹈作品成功與否的標志之一。 (四)道具、布景的運用 道具和布景能幫助涉及“構思”。這是一種能吸引觀眾注意力的,給他們充當參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質性裝置。它將編導的意圖最直接的體現出來,它使構思具體化。道具和布景可能是各種屬性的:木質、皮質、金屬、織物等等。它們或是實用的或是不實用的,或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運用道具或布景的舞蹈作品的特征,體現在編導所設計的舞者與這些物品的接觸形式上。 1、直接的接觸:觸摸 根據道具或舞臺裝置,這些物體的屬性、大小、形狀、觸摸的方法是不同的。為了明顯的表現這些不同,建議做一些觸摸各種屬性的物體的即興舞蹈,從而創作出合適的姿勢與動作,使身體能用有區別的方法來體會不同的物體。人們不難發現,這時舞蹈者的感覺不用他自己習慣的方法表現出來,他的身體對每種物體做出了一些有特別啟示性的動作與姿態。 2、空間的接觸 道具或舞臺裝置放在限定的空間,它是舞蹈的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和舞蹈者同樣重要。空間的感覺因它的存在而改變。原來空曠的空間因這個固定的出現變成了有占據的空間,但由此會產生一定的效應。在編舞的過程中,空間的結構在同這一物品的聯系中,通過這種被構建。因為這種聯系的存在,我們談論舞者與物品之間的接觸。這種接觸使隔開舞者與物體之間的空間具體化。舞者和被置放的物體成為伙伴,他們同時存在于同一空間,為同一舞蹈服務。 3、通過行為接觸
通過行為接觸是指移動或耍弄物品。在這種情況下,物品成了舞者和舞蹈的道具。身體在運用它的時候和它接觸。道具成了舞蹈動作的人工延伸。 根據物體的性質、形式、大小挑選出來的道具已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物品了。舞蹈創作以改變它的用途,達到超越這一物體生活原型為目的。藝術的語言賦予所展現的藝術行為以普遍的價值。 (五)舞蹈的主題、題材、選材
舞蹈的主題就是創作者要通過一個舞蹈作品表達什么中心思想,這就是作品的主題(或稱主題思想)。用具體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現這個主題思想,這種具體的材料就是題材。主題是作品的核心、主體;題材是具體描寫主題的材料。在舞蹈創作中,可以先確定主題再選擇題材。編導在他所處的客觀現實生活中,經過深入觀察體驗,把那些豐富多彩錯綜復雜的種種生活現象,經過分析、選擇、加工,使它們構成文藝作品的最基本因素,就是題材。選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就是發生在身邊的所見所聞的事物;間接的如歷史、神話、寓言、童話、繪畫等等。要掌握舞蹈藝術創作的特殊規律,就要用舞蹈形象思維的方式,研究分析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現手段,既用身體動作表達感情,特別要注意題材的動感和豐富的感情。選材時還要注意動作性,即通常所說的“能舞起來的材料”。A抒情性,題材要孕育著深厚的感情動力。 B直觀性,必須是能出現在舞臺上讓觀眾直接看到或聽到的。 (六)三人舞的表演形式:三人舞是舞蹈形式中的一類,作為一類形式納入編導課程中的單元練習。它是獨舞單元練習、雙人舞單元練習后的繼續,也是舞劇創作的基礎。編導考試主要是編導技巧的考試,即讓學生廣泛的掌握編舞的手段。將三人舞的編排技巧融入編導考試中,首先應從探究三人舞的表演形式入手:1、互為接觸的三人舞2、單雙并存的三人舞3、互不接觸的三人舞每個三人舞節目都是由這三種形式編創而成。可以單獨使用,但都有局限。為了編創的需要,編導應更多的綜合運用,這樣,從三人舞的表演形式上和情感表達上會更豐富多彩。 在進行三人舞編導技法考試之前,必須強調一個原則,任何一種三人舞技法練習,都必須是在同一情境、同一畫面、同一情感主題之內的三人舞,俗稱“三合一”,絕不應是獨舞或雙人舞。同時,要用中國舞的審美原則去開掘動作。
(七)三人舞的技法和訓練 1、三人接觸造型。 A有空間和方向的對比。在個人造型不變的情況下,改變三人的位置關系,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 B三人之間包含力的接觸造型,形成一種三人齊心協力的局面,缺一不可。 2、三人即興舞,包括三人各自獨舞、單雙并存、三人磨合三部分。 3、道具即興舞,包括三人各自的道具舞蹈,以及三個道具三個人的交織舞蹈。 4、接觸磨合練習。 A方法:三個人各自選擇一個空間,在舞蹈中自然形成三人接觸造型。此時,假設將三人分別設定為一個軸心,兩個支點(在磨合運動中起主導地位作用的為軸心),在必須互為接觸的限制下,以軸心為基礎,一個支點為主,一個支點附隨進行運動;隨著支點運動的交織,進行順勢或逆向的磨合,形成新的造型。然后在磨合中流動起來,強調運動的過程,在運動中通過力量的借助,達到軸心與支點、支點與支點的互為轉換,再形成新的造型。“磨合”是指在不規定運動線的前提下,三人在互為接觸中可任意的進行空間運動。 B要求:借助中國舞圓、曲、擰、傾的韻律,通過接觸磨合,協調三人的運動關系,延長每個人的運動路線,增強舞蹈性;去發現新的接觸點,捕捉瞬間新穎的立體構圖,合理占有空間。 C三人的磨合過程必須是一個整體。三人可以同步啟動,也可以一個個順勢而動,但每個舞動者都必須將自己的運動線延伸到極限,在這個過程中去撞擊,去發現,互相引發出最佳的律動線和構圖。如果當某人的律動線延伸到極限而不能和諧、流暢的進行運動、無法達到新穎構圖的目的時,就可以考慮放棄此律動線,而以另一律動線去運行或由另一人開始啟動。總之,“接觸磨合”重在磨合,不要急于設計三人造型,也不能突出自我,而應在磨合中去創造有個性的三人舞。 5、延續變換練習。 A方法:三人各自選擇一個空間,在舞蹈中自然形成動作間有意向交流的單人和雙人分離的空間構圖。假設以雙人為主,單人作為意向支點,在同一空間、同一情感主題下進行既是獨立存在(形式上)又是統一整體(內容上)的三人舞,然后,單人圍繞雙人舞動的同時,去發現、尋找可以延續雙人舞蹈的律動線,順勢在律動中變換支點,即雙人中的一人由單人替代,另一人變為單人,由此循環往復。“延續變換”是指延續律動,變換支點。 B要求:從形式上看是單人與雙人同步舞蹈,但就內容而言,單人與雙人都不允許各自為政,互為游離,而應是一個情感主題下的有機整體。在動作情感、人物關系、動勢趨向等方面都要協調配合,但又不是平均分配。在單雙之間必須以一方為主,一方輔隨。就視覺效果而言,雙人比單人在人數上占優勢,那么,一般情況下,單人應圍繞雙人展開動作,尋找延續律動和變換支點的契機。 C總之,延續變換是在三人“接觸磨合”的基礎上脫離為單人和雙人在同一情境、同一畫面、同一情感主題下的三人編舞技法。強調在單、雙人形式上的分離,舞蹈空間的自由度大了,單雙間的動作意向交流、空間畫面等也就要求更高了。所以,延續要巧妙,變換要合理流暢。 6、流動穿插練習。 A方法:在每人先有意識的按不同的韻律或不同空間編出8拍動作的基礎上,共三個8拍動作,在三人不準備接觸的前提條件下,運用各種編排方法(例如卡儂、動作切割、動作排序、同步動作、流動構圖)達到流動穿插的目的。 B要求:此練習是在延續變換練習單雙分離基礎上的再分離,三個人可以獨立舞動。三個人的動作空間自由度更大了,但由于是三人舞的技法練習,所以必須強調三個人動作空間、構圖的合一。三人的關系可以比喻為音樂中的獨立音符[1,3,5]。當它們形成和弦時,一定是和諧的。同時,在編排的過程中,三個8拍的動作不能變換,要注意三個人在流動中時間、空間的運用和占有,以達到最佳的流動穿插效果。 7、道具三人舞。使用道具的舞蹈在各種舞蹈形式里都會出現,之所以出現在三人舞的學習階段,是因為三人舞的人物關系已不像獨舞、雙人舞那么單純了,又不像群舞那么復雜。道具三人舞的編排要強調人與道具的交織,人與人的交織,道具與道具的交織,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三個人、三個道具共六樣物件之間的有序但又糾纏的關系。
8、情節舞。芭蕾術語。原意指結構形勢相對穩定,并與劇情發展有直接聯系的舞蹈。浪漫主義時期,情節舞的基本結構形勢是:“出場”、慢板雙人舞、男女獨舞和全體演員參加的終場群舞。《雷蒙達》《天鵝湖》《睡美人》《舞姬》中的大型雙人舞和《愛斯梅拉達》中的舞會場面都是比較典型的情節舞。20世紀以來,情節舞作為與娛樂性舞蹈相對立的概念,泛指一切表達人物心理情緒變化、推動劇情發展的舞蹈。它是通過簡單的情節或事件來塑造人物和表現主題。在創作情節舞時,要以故事的矛盾沖突最激點為要點,切忌鋪陳,間而言之就是一定要簡練。在表現人物形象時要鮮明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