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一周年之際,新媒體專線從即日起推出“文藝工作座談會一年間”大型多媒體系列報道專欄,就一年來文藝工作的重點、亮點、難點和社會關注熱點,獨家專訪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美術、書法、曲藝、舞蹈、雜技、民間文藝等領域老中青三代知名文藝工作者,深入了解他們這一年來的實踐探索、創作動態、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圖為趙汝蘅接受新華社專訪。周小紅攝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10月24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周寧熊琳張漫子)舞劇《紅色娘子軍》如何磨練成精品力作?中國為何缺少頂級的舞蹈藝術家?舞者的生存狀況怎樣改善?健康的舞評隊伍何時形成……參加文藝工作座談會后的一年里,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國家大劇院舞蹈藝術總監趙汝蘅始終在思考這些問題。 精品不是“打造”出來的 “對所謂的‘打造精品’說,我很反對,因為精品是打造不出來的,而要靠‘精挑細作’、靠時間磨練、靠觀眾檢驗才能產生。”趙汝蘅認為,真正的經典,無論年代、不分國界,都會得到觀眾喜愛。 作為中國原創芭蕾舞劇的代表作之一,《紅色娘子軍》一直以它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被國內外同行和觀眾譽為舞蹈經典。而作為最早參與這部舞劇創作和主演的趙汝蘅認為,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研磨與完善,才讓《紅色娘子軍》有這樣的聲譽。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沒有捷徑。“為了創作這部作品,主創們下了狠功夫。”趙汝蘅舉例說,一次劇團到部隊演出,官兵看后給了句評語:“像娘子不像軍”。“聽到這話,演員立刻奔赴軍營‘當兵’,和戰士們同吃同住同訓練。歸來時,演員操練、喊‘殺’的時候,氣勢跟戰士們一模一樣。” 舞蹈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頂尖舞蹈家的出現不可能一蹴而就,這需要龐大的舞者群體和優質的舞蹈教育。”趙汝蘅認為,當前我國“業余舞蹈教育質量欠佳”“專業舞蹈教育重學歷、輕藝術”等問題,阻礙了舞蹈精品的產生。 趙汝蘅說,隨著舞蹈考級制度的實施,城市里涌現出大量教育培訓機構,一些人將舞蹈考級當成“賺孩子錢”的工具,而一些家長“必須考級”的心理,導致編舞市場要價畸高。 此外,一些高校的專業舞蹈教育過于注重學歷,甚至認為“有什么樣的學歷才能當什么級別的老師”,以致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職業精神和創作習慣的養成。 “舞蹈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趙汝蘅認為,只有讓更多的孩子具有文學、音樂、美術等綜合素養,才有可能涌現頂尖舞蹈家和精品力作。 舞者的生存狀態需要改善 “當前,一些電視臺上演著星光炫耀的‘舞蹈秀’,舞蹈演員看上去很風光。”趙汝蘅說,其實并非如此。“和其他藝術行當相比,舞蹈工作者付出很多,但整體收入并不高,需要改善。” “特別是中國舞演員的生存狀態,很不好。”趙汝蘅舉例說,一些非常優秀的中國古典舞演員,由于缺乏舞臺和較好的劇團,只能轉行從事舞蹈創作,非常可惜。 “舞蹈演員個人也要發奮努力。創作靈感的產生往往就在一剎那,而這一剎那一定來源于生活。”趙汝蘅希望,更多熱愛舞蹈藝術的年輕舞者要沉下去,在艱苦奮斗的藝術道路上實現夢想。 培養健康的舞評隊伍是當務之急 “我最愿意看人家怎么罵我,罵在哪兒是有道理的。”趙汝蘅說,像《大紅燈籠》《紅色娘子軍》等舞蹈精品,都是被“罵”出來的。 然而,讓趙汝蘅擔心的是,現在很多人喜歡一團和氣,聽不進不同意見。“‘大花轎人人抬’、自我吹捧、相互吹捧。一個作品還沒上演,就已經被吹上了天。這非常糟糕。”趙汝蘅說。 努力培養一支健康的舞評隊伍是當務之急。“舞者每天都要邊照鏡子邊練舞、練體型、糾錯,而評論界就是舞者追求完美的一面鏡子。”趙汝蘅說,如果舞評只是一味地吹捧,那么呈現在舞者面前的只能是模糊的“哈哈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