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天津走出去的青年舞蹈家,從藝23年的王亞彬從舞蹈演員逐漸成長為編舞、舞劇制作人。日前,由她制作、自導自演的舞劇《青衣》在國家大劇院正式發布。作為“亞彬和她的朋友們”品牌舞蹈系列演出第七季,《青衣》將于10月4日、5日、6日三天在國家大劇院戲劇場首演,10月19日、20日登陸上海國際藝術節,隨后還將開啟全球巡演。在發布會后,王亞彬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倒映女演員的孤獨與悲傷 王亞彬并不是第一次與作家畢飛宇結緣,早在十多年前《青衣》電視劇上映的時候,王亞彬就喜歡上這部作品;而2012年參演康洪雷導演的電視劇《推拿》,原著又是畢飛宇。那時候,王亞彬就趁熱從作家那里獲得了改編成舞劇的版權。不過,即便通讀了多次原著,如何將文本表達轉化為肢體語言仍讓王亞彬難以取舍。王亞彬告訴記者,將一部中篇小說壓縮到75分鐘,又不能改變原著精神,她最終選擇剔除掉瑣碎的生活場景,更突出女主角筱燕秋的情感以及每個人面對時間時,如何看待生命。這是一個凝煉的過程。而選擇改編《青衣》,固然是出于對作品的喜愛,更重要的是,對王亞彬來說,對于自己與筱燕秋,以及很多追求極致的女演員來說,在創作中總會面臨同樣的困境、孤獨與悲傷,這可能是每個藝術工作者都繞不過去的生命之痛。 中國風也接軌國際表達 王亞彬前年的作品《Genesis成長》讓她的舞蹈事業攀上了一個高峰,該劇在全球范圍內的巡演引發熱烈關注。在當代戲劇相當發達的德國,《Genesis成長》也受到了專業劇評人的肯定。王亞彬告訴記者,現在基本保持大年小年間隔的創作節奏,《Genesis成長》的成功也離不開合作的國際團隊,與外國一流舞劇人才的合作也讓自己目前的創作有了更多國際化的考量。據悉,《青衣》中會有部分京劇戲中戲的表演,而王亞彬也特別將戲曲大師裴艷玲請到劇組擔任戲曲指導顧問。但在具體演出的“戲中戲”部分,王亞彬并沒有完全采用間離的方式,反而是將京劇的身段與舞劇相結合。談到原因時,王亞彬表示,就像話劇走到異國他鄉需要被翻譯成當地語言,舞劇的國際化傳播也需要這種“翻譯”,地道的中國風當然可以是一種表現方式,但如果想融入國際舞臺,中國風還是要為舞蹈的國際表達服務。 在學習中提升 舞劇《青衣》是國家藝術基金2014年度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2015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創作項目。聊到委約,王亞彬的亞彬舞影工作室就不得不被提到,雖然工作室從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已經制作了七部舞劇,王亞彬透露,目前工作室的固定班底只有不到10個人,更多的演員都是以項目制的方式遴選。正是因為這樣的生存方式,才使得亞彬舞影工作室在7年中作為體制之外的獨立個人舞蹈工作室能夠聯合國內外最好的資源創作出舞劇《Genesis成長》、《夢·三則》、《青衣》。 采訪的最后,王亞彬也透露,由于房租高,工作室排練場地費其實才是支出的大頭,如果再養這么多固定職員,自己可能談不到創作就被瑣事纏繞了。(記者 王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