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舞蹈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育真、善、美、心靈、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好途徑。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使兒童得到情操方面的教育,從愛祖國、愛社會,愛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喚起兒童對周圍事物產生興趣,對一切事物能夠辨認,增長知識、提高智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培養兒童心靈美、行為美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規范行為。那么如何把素質教育體現在舞蹈課堂中呢? 本人從以下三個方面發表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初次接觸舞蹈的啟蒙階段,任何一項課堂教學內容都不該讓孩子覺得困難,要使孩子覺得學習是一項有趣的事,不拋棄任何一個來參加學習的孩子,讓學生和老師能愉快的合作。 初級階段的舞蹈課應從兒童生活天地取材進行教學,朗朗上口的兒歌結合生動活潑的舞蹈動作是出學兒童所喜愛容易接受的練習,剛接觸舞蹈的孩子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動作的模仿上,一節課上完往往只記住動作忘記音樂的基本旋律,兒歌朗誦順口、好記、比記憶音樂難度小,練習中孩子們又念又做,信息反饋快、形式活潑生動,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并能為每一位來學習的兒童所掌握。如我們上課所跳的《曬太陽》、《摘葡萄》、《采茶舞》等就屬于這一類。 在教材選擇上,我們以民族舞蹈為基礎,選擇具有鮮明特色的舞蹈動作和兒童所熟悉的歌曲進行編排。如《潑水歌》的音樂結合維族的進退步、繞腕、移頸;《丟手絹》結合東北秧歌的手絹花;《草原晨曲》則結合蒙古舞中的跑馬步、硬腕等,動作有趣、音樂好聽、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舞蹈,增加了學習興趣,學的快,學的好。 軟開度訓練是舞蹈身體素質訓練基礎項目之一。我們過去上課提到的軟開度訓練,孩子們一聽到就害怕,對此,我沒有進行強制練習,而是引領著孩子們一步步朝這方面發展,用兒歌結合舞蹈動作和舞蹈小組合的興趣教學,為身體素質訓練進行鋪墊。孩子們對舞蹈產生了興趣,有了學習動力,他們就會與老師合作,努力的克服訓練中的困難并落實到行動上,在業余時間他們也會練習。“一切從興趣出發”使教與學雙邊活動的順利開展。 (二)充分發揮音樂與舞蹈的關系,發揮學生的舞蹈潛能。 奧爾夫認為,語言、音樂和舞蹈是一個不能分離的行為,三者同出一源緊密相連。在兒童舞蹈教學中,不僅要教會孩子們舞蹈動作,而且讓孩子們在學會舞蹈動作的過程中逐步了解音樂世界,因此我尋找機會給他們講一些音樂基礎知識:如節拍、樂句、樂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別與音樂課堂教學。 一首好的兒童舞蹈音樂,它的旋律流暢、形象生動、樂句整齊、節奏鮮明,有利于孩子們對舞蹈形象的掌握、情感的表達與抒發。每個動作都要選擇適當的音樂伴奏,讓他們在音樂中尋找感覺、節奏和情緒。上課時,我教會孩子們自己聽音樂做動作,必要時給他們講解、分析音樂。在處理動作節奏時,注意樂句的完整性、音樂的段落和節奏的變化等,使他們的動作與音樂融為一體。例如用進行曲練習有節奏的走步,用快而輕的曲子練習跳躍,用柔和優美的舞曲練習雙手的擺動等等。只要音樂與舞蹈動作相適應,符合兒童特點,就易于被他們接受。 音樂是舞蹈的靈魂。我告訴孩子們音樂是舞蹈的“好朋友”,一個優美準確的舞蹈動作示范能激起兒童對舞蹈的極大興趣,而音樂與舞蹈完美結合的表演更使他們興奮不已。學習中使孩子們逐步懂得音樂與舞蹈的緊密關系,養成聽音樂的好習慣。在舞蹈教學中,當孩子們掌握了所學的舞蹈動作時,不要忙于和音樂,讓他們先坐下來聆聽整首舞曲,我們可以邊讓孩子們聽邊略加分析,使他們對整首舞蹈音樂的旋律、速度、節奏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重復聽音樂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重復,使孩子們逐步喜歡上音樂,每重復一次使他們的印象更加深刻。通過多次的聆聽和練習,音樂和舞蹈好像熟悉的成了孩子們自己的東西,這將非常有利于訓練和排練,音樂與舞蹈的互補將有利于孩子們藝術表演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盡情的自我表現。 舞蹈的要義之一是自我表現。尤其是初學的學生更應牢記這一點。縱觀平時的舞蹈課多是老師講、學生做,一堂課,在老師的指揮下一遍遍重復練習。如在排練過程中,個別動作沒做好,老師要求從頭到尾練習一遍,個別同學沒做好,也要求全體同學一起做,時間長了,孩子們疲憊不堪,這樣簡單、重復的練習會使孩子們感情割裂,讓兒童無休止的接受強加與己的東西,動作不再是來自兒童內心或外部的第一反應,變的機械枯燥,難以實現教學目標。如果一節課留一點時間讓孩子們自己做一做、想一想,變換一種學習形式,重新調整學習狀態,能更好促進兒童大腦活躍、興奮,讓孩子們有的放矢的學習,通過自己的體驗和理解,有所擇中的學習,這樣孩子們就會更加主動,效果更好些。例如,我在教律動《小鳥兒》時,我和孩子們分別扮演角色鳥媽媽和小鳥兒,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藍天白云”的意境:“在一片蔚藍的天空里,鳥媽媽帶著小鳥們學飛。”幼兒聽著音樂,跟著我有時學小鳥飛,有時學小鳥跳。在練習的過程中,看到某孩子手的動作不對就說:“哎呀,我的小鳥怎么啦?翅膀抬不起來,飛不動了?”這時幼兒就知道自己手的動作不對,很快就自覺改過來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身臨其境,從中獵取情趣和美感,使自己真正溶入到音樂和舞蹈的意境之中。 另外,還可以“在做中學”。請個別孩子當小老師,領著大家做練習,排節目。有的孩子在得到這種機會時,會感到緊張或表現平庸,應該讓他繼續領著大家做,他可以在教其他孩子的同時學到不少東西,得到能力上的鍛煉。舞蹈《茉莉花》就是這樣產生的:我提議舞蹈《茉莉花》的最初創編者擔任編導,另一位同學負責隊形的變換,其他學生按編導要求各就各位用肢體擺出花的造型。優美的旋律流進了學生們的心中,激起美感的浪花,編導準確的指揮著同學生們的動作變換,負責隊形調度的同學好像久經舞臺的老手神態莊重、動作大方、莊嚴中顯出輕松,而“表演”的同學更是手舞足蹈、嘻笑顏開,把內心世界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在這里,課堂成了舞臺,學生用舞蹈描繪著美好的世界,用動作傾訴心底的情感,在這個舞臺上,教師的意圖表現在學生的身上,學生的發現又超越了教師的設想,他們完全沉浸在了舞蹈的世界里,克服了緊張的情緒,這種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又跳出了原有的知識圈,獲得了想象創造的快樂,展現了孩子們的自我表現力。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舞蹈教學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讓學生自己做,充分的表現自我。這樣才使學生在愉悅、寬松、自主的氛圍下學習優美的舞蹈,對學生的身心教育、體質與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舞蹈它以形動人,以形感人。它通過美的形象、美的音樂、美的情感去引起人們的共鳴美化心靈,使人身心愉快,其感染力是巨大的。舞蹈在教育中,特別是在當今的素質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給人啟示、發人深思,給孩子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帶著他們去遨游,認識世界,架起詞語與非詞語之間以及嚴密邏輯與感悟之間的橋梁,以便更完美的理解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