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創作之中的“緣、原、圓” ——由創作經歷悟到“道” 序、介紹 1、關于我的舞蹈背景 現代舞讓我尋找到自己舞蹈藝術的“家”;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建立了舞蹈教學和創作的“靈魂”。 于是,我梳理出人生之舞的三個階段:發現自我、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如今,前兩個階段已經走過。當進入到第三個階段,我才意識到“超越自我”階段,應修正為“回歸自我”。 前者似乎幼稚也。何以“超越”?即使超越也無非是一個自己未知的自己,所以還是。 “回歸自我”與第一階段的“發現自我”比較,就是從一個相對感性進入相對理性的認識、修煉自我的過程。 2、關于作品 至今作品百余部。其作品特點,除個人風格和品相的獨特和獨到之外,更是涉及各舞種和各藝術類。僅指舞劇而言,橫跨了古典舞、芭蕾舞、民間舞、國標舞。 3、關于此次講座 舞蹈創作之中的“緣、原、圓”之說,其實就是: 從哲學原理及元素研究和認識舞蹈創作; 讓舞蹈創作者認識原理,具有原理性文化受用于舞蹈創作; 使舞蹈創作構建在普世、普識的認知下進行。 簡述 “緣”是創作的基礎機遇和條件 “原”是創作的本質屬性和環境 “圓”是創作的構成方法和形態 由來 緣、原、圓這三個漢字及屬性是常理、常在、常之受用的經典文化及中國哲學元素,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幾乎論解世、行事、做人,萬物即可歸于此,或者說是萬事萬物形成原理及構架狀態無從脫于此。 感悟 當某日明白于此,便發現“緣、原、圓”對舞蹈的引領價值并具有本在的舞蹈文化和舞性。對舞蹈創作本身就構成“道”義及方法,它似乎讓我們窺探到編導形態學;它更是以哲學屬性回歸舞蹈創作的哲學意識及方法論。 比喻 “緣、原、圓”就創作而言,好比人類生產: “緣”即受孕、基因和孕育場所; “原”是孕育條件和營養供給; “圓”是十月懷胎的過程和最終的誕生。 “緣、原、圓” 就創作而論,回歸到“ 陰陽魚”來認知和解釋: 淺層解讀,“緣”對應“陰陽魚”眼和魚形的劃分線;“原”對應“黑白二魚”及性質的不同;“圓”對應“陰陽魚”的邊緣線,以及 “黑白二魚”的聯系關系。 深層理解,“緣、原、圓”既是、即在“陰陽魚”的屬性構成里,彼此擁有成為“一體”。 一、“緣”是創作的基礎機遇和條件 就舞蹈創作而論,“緣”于兩個范疇: u 編導的天性及背景 u 做作品的客觀因素及編導的關注點 (一)編導的天性及背景 囊括:與創作相關的基因和屬性 1、能否具有內心世界的想象和多情 —— 想象鏈有感覺、聯系、圖片、理由;多情鏈是敏感、靈動、情思、抒懷。 簡述 感覺包含念頭、感受、觸動潛感覺。 聯系包含思緒、浮動信息、事物紐帶性。 圖片包含腦中畫面景象和有序無序的景象關系。 理由包含對前三者運作的選擇、排列、構成。 敏感包含對自身的感覺和易被周遭事物觸動。 靈動包含了感覺的活力和元神的活力。 情思包含著興趣被調動和愛意被深深情結。 抒懷包含在欲求出欲望、欲止在“一吐為快”。 2、是否具有舞蹈本體和文化生態 —— 身心動覺與舞蹈本體,情結喚引符號出處。 簡述 身心動覺:指“情韻”至“身韻”的基礎。 舞蹈本體:指情韻至身韻構成的舞蹈本性。 情結喚引符號:指身心下的舞蹈動作和作品語言。 出處:指舞蹈知識背景和文化生態。 舞蹈知識背景包含學舞基礎、種類范圍、師從。 文化生態包含文化知識、生長地、家教、性格。 (二)做作品的客觀因素及編導的關注點 囊括:做作品相關因素的存在 1、是否具備做作品的基礎條件 ——動機被孕育和作品可被演繹。 簡述 動機被孕育:指做作品的由頭已成立。 作品可被演繹:指演員和相關創作人員有共識的審美、品相、態度、追求,以及財力支撐。 2、是否具備做作品的契機 ——編導的特長及擅長被發揮,作品有共鳴。 簡述 編導的特長及擅長:指編導的本質特性優勢和關注點與作品和諧統一。 作品有共鳴:指觀者興趣、關注和理解以及時間、社會、時尚之綜合成因的良好碰撞。 二、“原”是創作的本質屬性和環境 就舞蹈創作而論,“原”于兩個范疇: u 創作的基本規律 u 創作與時俱進的必然 (一)創作的基本規律 囊括:創作要素和編導要素 1、創作要素之三點 ——創造力、內容意象、形式品相。 簡述 創造力包含對內涵的深挖和不同角度的認識、理解以及創意。 內容意象包含題材涉及和題材的不同意喻及演繹。 形式品相包含作品形式屬性和特性以及藝術含量。 2、編導要素之三點 ——舞蹈思維、編導意識、能量。 簡述 舞蹈思維:指以舞蹈本體特性和元素構建、理解“舞”,并作為編舞依據和創作的基礎思維。 編導意識:指創作者心理、情感意象轉換為作品構成規律,其中包括想象力、結構要素和符號元素。 能量:指對舞蹈思維和編導意識的潛質以及認知、創作體驗的積累度。 (二)創作與時俱進的必然 囊括:時間下的社會變化及文化變遷 1、時間轉換著一切可能和不能 ——新的需求和主張、反思促成新的作品理念和品相。 簡述 新的需求:指隨時間下的社會變革反映在人們精神之中的種種心愿、夙愿和期望。 新的主張:指創作者對周遭具有敏銳和前衛的心聲。 反思:指創作者對各歷史時期藝術的深度了解和批判,以及對創新精神的承載。 作品理念:指創作者的作品追求具嘗試性和文理構建。 品相:指作品內涵意象、形式面貌和質感。 2、編導在文化變遷中的先進位置 ——靈魂的詮釋、人文的關懷、社會責任和前瞻意識。 簡述 靈魂的詮釋包含了對人性特質、復雜性和情感的表達。 人文關懷:指從美學角度對審美欣賞意識的提高。 社會責任:指通過作品的力量傳遞潛移默化的文化優質性。 前瞻意識:指如果沒有流芳傳世的作品也要力求杜絕“文化污染”,在創作過程具有文化素養及理性思辨。 三、“圓”是創作的構成方法和形態 就舞蹈創作而論,“圓”于兩個范疇: u 創作方法論 u 作品構成途 (一)創作方法論 囊括:創作實踐中的不同及可尋、可循的方法。 1、創作觀念和信念構成方法的空間 ——理念及信念,關系和被關系得方法。 簡述 理念:指創作的方向和創作實踐的基礎。 信念:指編導在創作實踐中確認和選擇 “什么”。 關系:指創作要素和元素之間的屬性和位置。 被關系:指可重組和利用之下的物質性能的變化。 方法:指創作作品及創作不同作品的技法和方式。 2、編導的客觀含量及素質影響方法的存在 ——美學意識 + 心理和態度左右編導的方法值。 簡述 美學意識:指編導的本質藝術含量及狀態。 心理:指編導思維方式及創作方式的基本定律。 態度:指編導各階段的價值取向反應出的狀態影響做作品及關注點。 方法值:方法的狀態及結果。 (二)作品構成途 囊括:作品構成的基礎元素及編導的人文格 1、作品結構的使命 ——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同體”,以內容起源,由形式承載。 簡述 結構:指作品構成“體” 以及對 “體” 一系列的布局安排。 內容:指作品的內涵及表達目的。 形式:指藝術本體承載了內涵意義及樣式。 “同體”:指內容轉換成有的放矢的方法。 形式承載:指借助形式傳遞內涵并能透出藝術本身的價值。 2、作品結構鏈之元素 ——動機,“符號”至“語言”;“段”和“層”布局至品相。 簡述 “動機”分潛在動機和作品動機,前者是影響和促動編導做作品的由頭;后者是指作品內容或形式的出點和苗頭。 “符號”:指作品的形態元素,它由舞蹈素材、行為、材料、形象或動態動律為對象,成為作品“語言”構成的基礎。 “語言”:指作品內涵的代言也及形式面貌。 “段”:指作品的段落構成,即為內容“量體裁衣”。 “層”:指內容的推動及重點形成,也是作品發展的必由。 布局:指對結構鏈元素總分配和協調時間量。 品相:指最終的作品樣式,也即演繹者的客觀水平。 結語: 由創作經歷悟到“道”,便是對“緣、原、圓”的解讀—理解—運用。 不知是否能使聽眾對創作解惑: “神馬”才創作?-什么解“浮云”? “神馬”才創作?這里的“神馬”借用網絡用語,但其意為“二”:一是借指“什么”;二是暗喻“神馬”本身。 但凡明了“緣、原、圓”的文化實質便可讓“什么”變“神馬”的存在; 但凡悟到在創作之中 “緣、原、圓”的存在時——神馬已在飛——“神馬”才創作。 什么解“浮云”?這里的“浮云”依舊借用網絡用語,其意借喻創作特性及眾生亂像的神秘和復雜,從中撥開“浮云”真見創作。 也許“緣、原、圓”之說,能為什么解“浮云”出力。 簡言之: “緣、原、圓”之說,只是之一之說。 換言之: 創作像花又像霧,是創作本性給予編導難舍的魅力及客觀存在。 結言之: 像感受天氣那樣理解創作者;似涉足大地一樣了解做作品。 2012、5、22 萬 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