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武王伐紂推翻了商殷,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襲夏、商的禮儀樂制,建立了周王朝的禮樂制度。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雅舞”,以后一直是我國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幾經興衰,但在幾千年封建社會中,始終居于樂舞的正統地位。 雅樂舞蹈的主要內容是“六大舞”,即“六舞”,又名 "六樂”,代表六個朝代,也代表六位帝王,分別是黃帝之《云門》、堯之《大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湯之《大濩》和武王之《大武》。之后的歷朝統治者都奉六舞為樂舞的最高典范,后世尊稱為“先王之舞”。這些樂舞失傳已久,具體面貌無從了解,然從各種有關的傳說,可以約略推知這些樂舞的一些基本情況。 《云門》又稱《云門大卷》或《承云》,其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制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云一般。又有人說:由于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咸池》,“咸池”也就是“咸施”。這些解釋肯定有后世儒家附會的成分,而從另一些傳說看,如《左傳·昭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眰髡f是黃帝受天命治理天下時,天上有祥云出現,所以以云記事,以云命官。關于《咸池》也有另一種說法,唐人司馬貞認為:”咸池是西宮星名,主五谷,其星五者各有所職?!奔催@首歌舞和農作物的豐歉有關。根據這些記載,可以設想這一樂舞原是黃帝族祭祀云圖騰的一種圖騰舞,以后又用來謳歌黃帝的功德,作為祭祖和祈求豐收的祭祀舞蹈。 堯樂《大章》,相傳是歌頌堯帝領導天下時仁德如天,智慧若神,百姓依附他就象依附太陽,敬仰祥云一樣?!按笳隆币馑季褪钦f堯帝之德足以彰明天下。這部樂舞看來也和氏族傳統的原始舞蹈有著淵源關系。 舜樂《大韶》,簡稱《韶》,是六樂中最著名的一部,孔子在春秋末年還曾見過。傳說這個樂舞的創制者是一只腳的怪獸“夔”,內容是歌頌舜帝能繼承并發揚光大堯的功德,而它的表現形式則是“擊石拊石”,是“鳳凰來儀,百獸率舞”,可見它原來也是氏族社會中的原始舞蹈。 周樂《大武》是武王伐紂勝利后由周公創編的,內容就是表現武王克商的豐功偉業。據春秋時孔子所見,這個樂舞開始先有一段長長的鼓聲作引子,舞者(戰士)持兵器屹立待命。接著是六段舞蹈:第一段舞隊由北邊上場,這是描寫出兵的情形,第二段表現滅了商朝,第三段繼續向南進軍,第四段表現平定南部邊疆,第五段舞隊分列,表示周公、召公的分疆治理,第六段舞隊重新集合,列隊向武王致敬。舞蹈雖然是用的象征性手法,并不象舞劇那樣描繪人物和矛盾過程,但無疑這是一部表現當時重大事件的敘事性舞蹈作品。周公將這六部樂舞加以集中、整理、規范成一個整體,作為國家的禮制,用于祭祀、慶典等活動。并對它們的演出儀制、祭祀對象、服飾道具、樂歌宮調和舞者身份、演出場合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六大舞又分為“文”、“武”兩類。其中,黃帝、堯、舜、禹等人的《云門》、《咸池》、《大韶》和《大夏》舞屬文舞,商湯王、周武王的《大濩》和《大武》等屬武舞。文舞持龠(聲月,似笛的管樂器)翟(鳥羽)而舞,故又稱龠翟舞:武舞持干(盾牌)戚(斧鉞)而舞,又稱干戚舞。兩類樂舞的劃分,與舞蹈的內容形式有一定聯系,但據后世儒家考證,劃分主要是受祭的帝王得天下的手段差異,所謂“以文德得天下的作文舞,以武功得天下的作武舞”,這一定例一直貫穿到以后歷朝歷代的封建帝制。 “六舞”主要用于周代宮廷祭祀禮儀,表演的場合隆重,人數眾多,天子用“八佾”(64人的舞陣)的規格標準。六部樂舞的大部分由所傳周代以前各代的代表性樂舞整理增刪而成,所以又叫“六代之舞”。到了后代,“六舞”就都成了神圣的“雅樂”,它們的影響波及到后世數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