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78528[/attach] [attach]178532[/attach] [attach]178533[/attach] 馬克·莫里斯舞蹈團(MARK MORRIS DANCE GROUP) 創建于1980年,其首場演出于同年在紐約于公共見面。隨后,舞團的巡演地點逐漸遍布了美國及歐洲多國,并于1986年為美國國家公共廣電網(PBS)的《美國舞蹈》系列節目制作了其第一部電視片,對全美播放。舞團于1988年應邀進駐布魯塞爾皇家馬內歌劇院,成為比利時國家舞蹈團,為期三年。1991年時,舞團以世界頂尖級舞蹈團身份返回美國,在全美各地以及世界重大舞蹈節表演作品。 [attach]178529[/attach] [attach]178530[/attach] [attach]178531[/attach] 馬克·莫里斯(Mark Morris) --1991年美國麥克阿瑟獎得主 --1997年作品《坍塌的樓梯》獲得美國艾美獎(與旅美音樂家馬友友合作) --兩次獲得英國勞倫斯·奧利維爾獎章 --2007年美國舞蹈節薩米爾·H·斯科普斯終身成就獎 --2010年美國萊昂納多·伯恩斯坦終身成就獎 尋覓真實之我 當代大師對話先哲,尋覓身體律動之魅…… 馬克·莫里斯可謂榮譽等身,作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哲學學會會員和迄今共獲授十一個榮譽博士頭銜的編舞大師,他還曾先后獲得兩次英國勞倫斯·奧利佛獎章 、1991年獲麥克阿瑟獎、1997年獲艾美獎(與馬友友合作作品)、2007 年獲美國舞蹈節薩米爾·H·斯科普斯終身成就獎,2010 年獲美國萊昂納多·伯恩斯坦終身成就獎等。“我認為舞蹈應該結合音樂表達人性或人類性,而不是‘自我表達’。”馬克·莫里斯常常將自己對哲學的理解融入到他的創作當中,具有宗教意味的作品擁有極為強大的感染力,根據路·哈里森的音樂為靈感創作的《大二重奏》就是如此,“表現原始的慶典儀式,富有宗教意味。”而《蘇格拉底》是在古典音樂家埃里克·薩蒂1918年的同名人聲和樂隊作品基礎上創作的,是莫里斯最經典的作品之一。編舞與音樂本身的清澈相應和,舞者間或停頓以古希臘剪影姿態定格,傳遞出編舞家深沉的哲學觀:“《蘇格拉底》十分冷靜地將柏拉圖對死亡的哲學反思從直觀的文字表達通過一個男高音的演唱表現出來。” 《無詞歌》2014新作 音樂:菲力克斯·門德爾松《無詞歌》 《大二重奏》 音樂:路·哈里森作,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大二重奏 (1988) 服裝設計:蘇薩·魯迪 燈光設計:Michael Chybowski(麥克) “現代舞記錄史上最由心而生的作品中的一部。” ——美國《波士頓全球報》 “絕對是20世紀晚期的一部大師之作。” ——英國 《衛報》 “憤怒的力量以一股狂亂之勢侵蝕了整個空間,使舞蹈在登峰造極般的卓越中收場。令人驚訝的作品!” ——英國《英國時報》 “《大二重奏》的舞步融合著路·哈里森的音符,好像是由石頭雕琢而成,擁有令人畏懼的張力,能讓你發抖。” ——英國《衛報》 熟悉馬克·莫里斯舞團的觀眾都知道,舞團擁有一個閃亮的“關鍵詞”——現場演奏。作為美國第一支堅持每場演出配有現場伴奏的舞團,馬克·莫里斯在1996年就做出每場表演都會聘請音樂家的承諾。“從那時起,我就和我自己的樂團合作。一直以來音樂家們跟著我和我舞團的演員們巡演,他們對我來說缺一不可。” 當晚演出中,馬克·莫里斯樂團的中堅力量:男高音扎克·芬克爾斯坦、鋼琴家科林·福爾勒以及小提琴演奏家喬治·瓦什夫,就為觀眾帶來了一臺舞蹈加一場音樂會的超值盛宴。 《蘇格拉底》 音樂:埃里克·薩蒂《蘇格拉底》 服裝設計:Martin Pakledinaz 燈光設計:Michael Chybowski 蘇格拉底畫像,唱詞摘自柏拉圖的《會飲篇》 伊利瑟斯河岸,唱詞摘自柏拉圖的《菲德洛斯篇》 蘇格拉底之死,唱詞摘自柏拉圖的《斐多篇》 《蘇格拉底》是在古典音樂家薩蒂1918年的同名人聲和樂隊作品基礎上創作的,是莫里斯最經典的作品之一。編舞與音樂本身的清澈相應和,起初非常清晰明快。舞者間或停頓以古希臘剪影姿態,這是慶祝古典二維的抽象理性的舞蹈。隨著音樂的起伏,舞者表現出的理智和情感也在波動,最后觀眾為蘇格拉底之死而落淚,同時也為莫里斯神秘的藝術觀而感動。 ——英國《衛報》 演員名單: 切爾西·阿克利 山姆·布萊克 麗塔·唐納烏 多明哥·艾斯特拉達 萊斯利·加里森 羅倫·格蘭特 布萊恩·羅森 阿倫·魯克斯 勞瑞爾·琳奇 史黛西·馬托拉納 達拉斯·麥穆里 岡村麻衣里 比利·史密斯 諾亞·文森 珍·維德 米歇爾·雅德 麥克斯·卡佩里·金 布蘭登·蘭道夫 攝影師:王小京(國家大劇院官方攝影師,金牌電視節目制作人,作品《我愛我家》等) [attach]178534[/attach] [attach]178535[/attach] [attach]178536[/atta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