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蒼穹人間畫境,尋覓舞魂彩云之南…… 著名舞蹈家楊麗萍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原始的民族舞蹈元素,尋找民族舞蹈演員,又花了18個月親自編導,自己傾囊投資創作出了《云南映象》。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臺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舞臺新作。楊麗萍將最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全新整合重構,再創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在歌舞集中,原生、古樸的民族歌舞與新銳的藝術構思的碰撞,將帶來一種特定的 “云南映象”。 主創 主創 藝術總監、總編導:楊麗萍 總策劃:王焱武 藝術顧問:張苛 策劃:范建華、路啟龍、張臻 音樂創作、總監:三寶 舞美設計:孫天衛、林安康 燈光設計:孫天衛 音響設計:宋多多 服裝設計:戈壤、小四 領舞:楊彩旗、蝦嘎、巖金 、楊舞 主演:阿澤、阿山木子、李海俊、李海杰、羅羅拔四、伽文宇、白小玉團、玉兒香、線平、董繼蘭、沙珊丹 序 ─ 混沌初開 Prologue – The Dawn of Life 第一場 ─ 太陽 Scene One – The Sun 第二場 ─ 土地 (月光 花腰歌舞 女兒國) Scene Two – The Earth 第三場 ─ 家園 (煙盒舞 打歌) Scene Three – The Land We Call Home 第四場 ─ 朝圣 Scene Four - Pilgrimage 尾聲 ─ 雀之靈 Epilogue – Spirit of the Peacock 節目簡介 序 ─ 混沌初開 我是野火,我是風, 我把魂魄鑄進鼓里了, 把種子留在腹中。 雷響了,草木發芽, 醒來呀醒來,鼓靈醒吧。 第一場 ─ 太陽 太陽和月亮從東到西追不停, 開天的時候走成一路了;男人和女人, 從生到死離不得,辟地的時候連在一起了。 云南鼓的傳說和種類堪稱中國之最。鼓在云南,不僅僅是一種樂器,它更象征母體,或形似女陰,是民族的一種崇拜、一種圖騰。云南的鼓從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銅鼓、市鼓;從歸屬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陽鼓、芒鼓、熱巴鼓、大背鼓等等。云南佤族的市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對;要砍樹制鼓,先要舉行祭祀式。 第二場 ─ 土地 天大,只有一個,地大,只有一塊, 不要說草木無言,萬物生在大地都有原因。 祖先告訴我,大地是創世者骨肉變化。 我把身體緊貼泥土,立刻明白了祖先的傳說。 《月光》 獨舞:楊舞 楊麗萍認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樣有形和無形,她用抽象和多變的肢體語言表現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潔。 《花腰歌舞》 石屏縣花腰彝族 彝族人有句俗話:「有嘴不會唱,白活在世上;有腳不能跳,俏也無人要」。海菜腔源于云南石屏異龍湖一帶,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魚時,一邊劃船,一邊唱歌,歌聲就像水中隨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極其優美動聽,是滇南四大腔(即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難學、最難唱的民歌。舞者們唱三拍,跳二拍,手擊一拍,在經典舞蹈中堪稱一絕。演員們穿的都是她們親手縫制的衣服。 《女兒國》 新平縣花腰傣族 摩梭民族的女性堅毅耐勞苦的一面從這段舞蹈中充分展現出來。 《打歌》 打歌(即跳土風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擇偶的最常見方式。他們生動的說法有:「太陽出山來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濕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腳;打歌打到太陽落,只見黃灰不見腳,打起了黃灰做得藥。」 第三場 ─ 家園 云南的先民信奉萬物有靈,表現出對大自然的敬畏 ─ 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樹有樹神,石有石神;幾乎每個寨子都有寨神樹、密枝林,每個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樹神的活動。 《煙盒舞》 彝族 煙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帶彝族尼蘇支系(俗稱「三道紅彝」)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活動。以傳統的裝煙絲盒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彈響作節拍,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集體舞,舞蹈隨著清脆悅耳的煙盒節拍,鏗鏘的四弦聲、笛子聲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動,妙趣無窮。 第四場 ─ 朝圣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傳佛教的少數民族對自然崇拜的體現,朝圣者跋涉在路上,轉經筒始終陪伴著他們,他們一次次用身體丈量著道路,一次次親吻著大地。盡管風吹日曬,盡管雨雪交加,他們心中卻燃燒著熊熊大火,最后,他們走向神山,走向理想的天國。 尾聲 ─ 雀之靈 領舞:楊舞 傣族把象征愛情的孔雀叫太陽鳥,孔雀就是他們崇拜的圖騰。楊麗萍創作了一系列表現孔雀形態的舞蹈語言,《雀之靈》寄托了她對圣潔、寧靜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聲中楊麗萍把她的獨舞和群舞編排在一起,并糅合新穎的舞蹈編排隊型及聲效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滿著恬靜的靈性及和諧的生命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