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呈現在舞臺上之前,編導需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其大致過程相適應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一種看似循環往復實則不斷前進的哲學原理。雖說認識是隨實踐不斷發展的(在舞蹈中,即:在創作舞蹈動作的環節,根據所要表現的人物情感的深化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不斷改造原有動作和打破身體限制,從而使動作更富有表現力。)但在起初某種情緒產生或某個人物塑造的過程,大多是單純停留在人的意識范圍內的,是存在于思維內的創造,例如想象力等。其在整個創作過程中也起著導向、精神動力等不容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動機 感性創造 理性創造 舞蹈編創中意象思維的產生可來源于自然客觀事物,文學著作,歷史故事,生活經歷以及所看所聽所想的一切觸發自身情感的事物。之后對舞蹈想要呈現的事物進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和剖析,結合舞臺藝術的時空限制等要素對已有的感性資料重新整合,并賦予最適合內容的形式。下面我就結合舞蹈實例談談創作思維過程對于舞蹈作品的呈現的具體作用。 一、動機的作用 1、情緒自發的舞蹈 情緒是以自身某種特定情感為基礎的。如在生活中,由人們細膩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鮮明的性格,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身的矛盾沖突等所引發的,可作為抒情性舞蹈的導火線,作為情感線貫穿始終,并渲染表演中的舞臺氛圍。人的情緒可大致分為積極的的和消極的兩個基本范疇。 喜悅的感情,成功的興奮。勝利的自豪,節日的愉悅等,都是產生積極的情緒舞的機緣,多采用群眾娛樂的民族民間舞的表現形式。此類舞蹈通過可把情緒寄托在熱烈的音樂氣氛里,隨心所欲的自由舞蹈。如人們為了慶祝豐收時的喜悅心情,才會產生表現勞動的動作與狀態等。另如《銅鼓舞》,以彝族人民那種特有的舞蹈動律和節奏.側重隊形畫面的整體變化和由穩健到激昂的情緒發展,將舞蹈逐步推向高潮,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征,使我們形象地、親切地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奔放而熾熱的感情。佤族舞蹈《高格龍勐》,則以人們不多見的甩動披在肩上的長發為基本動律.組成了頗具特色的風情畫卷,展現出了佤族姑娘自豪而爽朗的心理素質,以其熱烈的、青春的活力。這些,都體現了不同的人或民族,不同的生活環境孕育了不同性格的人,從而奠定了不同的藝術氛圍。 苦悶、悲痛、恐慌、抑郁、愁苦等都是產生消極的情緒舞的機緣,大多表現為個人情感和采用古典舞和現代舞的表現形式。以某種特定的單純的情緒為主線,體現人物的生活狀態。古典舞中,例如舞蹈《鄉愁無邊》,就表現了一位遠在他鄉的女子對家鄉的感情和思念,從而體現出一種對家鄉眷戀的情感狀態。現代舞中,例如舞蹈《時空》,感嘆時間的轉瞬即逝以及太多一去不復返的無奈,以抽象的語言表現純粹的精神世界。 2、人物引發的舞蹈 通常從文學著作,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以及周邊等人事中獲得,如某段歷史時期的某個代表性人物的性格,經歷,情感等,以及生活中聽到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感嘆不同人物某一鮮明的性格、深刻的思想、細膩的情感或一生的輝煌成就及其生活坎坷,命運多舛等等,亦或編導自身產生一種親密感,正如被一根線無形的聯系在一起,同時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心靈上的相通和塑造人物的沖動。此類為敘事性舞蹈的機緣。例如舞蹈《孔乙己》,編導通過著名作家魯迅筆下的人物孔乙己其矛盾而復雜的人物性格的初步了解,產生對其悲劇性的遭遇的同情,或對人生無奈忍讓的感嘆等多方面的因素,為創作提供了情感依據,及為下一步創作奠定了基礎。 二、感性創造 “想象”在創作者的感性思維中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搜集豐富的感性資料(即:與編導想要詮釋的人物所有相關的信息,如人物所處的歷史背景特征、階級地位、生活環境與狀況、以及一切與人物相關聯的人事物等等。)之后,對其加工制作,也就是把獲取的感性資料里的部分內容抽離出來進行整合,并探究其背后的本質聯系,合理的具體的運用到想要通過塑造人物及其狀態所要表達的故事情節和思想感情中,使作品更完整,更富有藝術價值,即:在人腦中形成有意識的動態形式。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進入到一切事物中,想象能推動世界的進步,是知識進化的結果。例如舞劇《絲路花雨》中,編導為展現盛唐時期人們的生活風貌,展現當時平安和諧的社會狀況,通過對當時人們的意識形態的揣摩,對人物言行舉止的想象,從演員身著華貴輕柔的服裝,復雜多變的頭飾,并運用道具襯托及生動的大漠場面設計,塑造了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 三、理性創造 編導在創作一個藝術作品前的獲得感性具體思維在創作過程中固然至關重要,但編導能否把個人的思想、情感、準確地轉化為舞蹈的表現形式,是作品誕生的一個重要的因素。舞蹈作品,一般都是由舞蹈的內容和舞蹈的形式親密無間地交融在一起所組成的,是表現給編導的心靈以震撼,并在某種意義上熔鑄了編導情感和思想的生活內容的重要環節。 內容主要是表現基本已吸收的人的情感、思想、感覺、意識以及圍繞著這些背后的情節、事件、矛盾沖突等等。 形式主要是舞蹈的種類、體裁、樣式、舞蹈語言及各種舞蹈的藝術表現手段的創造和運用。 在舞蹈創作中,舞蹈的內容和形式,從總體上看,都是來源于生活。有人把生活比作藝術創作的土壤,任何藝術創作只有深深的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才能開出艷麗的花朵。 舞蹈是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是整個人類生命狀態的濃縮。舞蹈以感性認識為主導,是理性思維的表現形式。任何舞蹈作品一定要有理論模式的支持,然而很多人只強調舞蹈藝術的感性層面,而忽視了它的理性層面,這是對舞蹈的曲解和貶瀆。擬從舞蹈的表演、創作、教學三個方面,來對感生與理性在舞蹈中的相互關系進行闡述,強調舞蹈的感性與理性必須協調統一,才能推動其發展。舞蹈以感性認識為主導,是理性思維的表現形式舞蹈以意蘊、情趣取勝,是客觀(生活、景物)與主觀(思想、感情)相熔煉的產物,是情與景、意與境的統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象之外象,景之外景”。舞蹈是特殊的人文文化,她用直觀的、動態性的形象來綜合性的展示其抒情的內在本質。 參考文獻: [1]隆蔭培 舞蹈知識手冊 [2]胡爾巖 舞蹈創作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