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動態意象美是舞蹈美創造與欣賞的主干。在舞蹈表演中,通過人體動態來構織某種審美意象,一方面可以使舞蹈擺脫人體外觀形態的限制,獲得更為廣闊的表現領域;另一方面可以使舞蹈擺脫單一的抒情色彩,通過一定審美意象的營造來揭示人生哲理,使舞蹈成為一門深刻的藝術。因此,舞蹈表演的審美基點,實際上是應透過人體美、人體動態美的層面來觀照的人體動態意象美:這樣,我們才能獲得較高水準的舞蹈美欣賞能力,才能在舞蹈美的欣賞中使情操得到陶冶,使人格得到升華。 一、舞蹈形象的個性與普遍可理解性 舞蹈創作須突出人物形象的個性,同時又要通過個性的創造達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性認識。 舞蹈的藝術形象,應有其突出的個性,從而才生動、鮮明,使人一目了然。舞蹈形象的個性,在作品展開投入表演時,卻不能模糊不清。 在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對形象性格的分析把握至為重要,這往往要徹底落到形象塑造的具體動作造型的設計上去。人物動作姿態,往往因個性不一而各具特征,舞蹈家就要通過舞蹈的眼光,去概括、想像、提煉、創造出不同動作造型,為舞蹈形象創造服務。人物的秉性、職業習慣、當時當地所處的環境與心情、長期的文化教養、風俗熏陶等等,無一不將在其動作造型的個性化色彩上打下烙印。 每個形象都是獨特的、個性化的,但如果這個性化的形象缺少普遍的可理解性,觀眾看不懂,不能與之產生共鳴,這形象的意義又何在呢?顯然,舞蹈形象的塑造,在高度個性化的同時,決不能忽視了它的普遍可理解性。 共性與個性的高度統一,構成了舞蹈表現的深厚內涵。相反,如果只把舞蹈理解成純然動作的形式,那將是十分可悲的。 當然,舞蹈還不僅只是動作的藝術,而是綜合了文學、音樂、美術諸多要素的綜合性藝術。而在這些方面,同樣地需要處理好個性與共通性的關系,在有機的統一中推出獨特、生動、鮮明、看得明白因而能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來。 普遍的理解是需要的。如何掌握好虛實相間的方法,里面有值得我們重視的學問。 二、三個邏輯 虛實相同的方法,就是虛的象征和實的具象巧妙的諧調,以達到對人物形象深刻的揭示和明晰的表現。舞蹈表演中,人物行為的具象的種種因果關系必須清楚明白;同時,揭示人物性格意義的種種象征處理,也不能全然隨意擺弄,也須有嚴密的有機聯系,來龍去脈毫不含糊。這就需要在創作中把握住三種邏輯: (一)事態邏輯。舞蹈中事態發展,須遵守生活中事態發展的各種邏輯。主人公在這樣的邏輯制約下展開他的活動。把握好事態邏輯,就有利于把握好主人公行為的線索。 (一)性格邏輯。同樣的事態邏輯下,不同性格的人會做出各種不同的反應,這是有力突出主人翁性格的重要落筆處,追隨著它去設計舞臺畫面、人物動作等,就會獲得閃光的創造,就會避免含混隨意的處理和對形式風格的盲目追求。 (一)表現邏輯。在切實抓住上兩種邏輯之后,舞蹈家才獲得藝術表現的自由。而這種自由也不等于隨意性,而是能夠按照藝術表現虛實、疏密、簡繁、強弱、快慢等對比規律去有效地處理已掌握的東西,去營造一個完整的、風格統一的藝術世界。如太實,人物的啞劇性表演太多、就太等同于一個現象化的具體人,因而局限了人物性格深層意義展開的自由,這就需要適當的虛擬象征去升華、闡發;反過來,虛的太多,使人產生困惑,不得要領,這又需要適當的實寫,使人落到具象的實地上來,領會到象征對象的實際狀態,從而領會到象征的內涵。如此虛實相生,既不會違反邏輯規定而走向松散、模糊,又符合藝術的要求而讓人物形象的塑造展開自由的翅膀。 我國舞蹈歷史悠久,至今所存,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舞蹈十分眾多,這些舞蹈各有其格調。比如節日禮儀上表演的“龍舞”、“獅舞”等,不僅一般地表現著歡樂熱鬧的情緒,而且同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深遠的聯系。“龍舞”體現著圖騰信仰的力量,寄托著乞雨這一農耕民族最久遠最強烈的愿望,幾十人舞將起來,盤旋翻滾,氣勢雄渾,似乎要以一條長龍,緊緊攏住華夏人民世世代代的生命。而“獅舞”,本質在戲獅。猛獸不僅無半點神威,還獻媚馴順和詼諧。歡樂中充滿人的自信,同時又創造了祥瑞的氣氛。一“龍”一“獅”,一個象征天上,一個象征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