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彝族服飾是彝族文化的載體和彝族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現形式,彝族舞蹈作為該民族藝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彝族舞蹈因其服飾的絢麗多彩使其更具民族特色和美感,同時服飾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彝族舞蹈的發展。隨著舞蹈表演藝術的發展,舞蹈服飾與舞蹈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密切,舞蹈服飾的合理運用大大增強了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關鍵詞:彝族服飾 彝族舞蹈 文化特點 聯系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彝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彝族人民創造出形態各異的彝族文化,其中最直觀的表現就在于各個地域各具特色的服飾創造。其形成和發展是受該地區的生態環境、文化習俗、經濟生產、審美傾向等因素的影響。服飾文化同彝族文化中另外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形式――舞蹈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就彝族服飾與彝族舞蹈的潛在聯系展開探討。 一 彝族的服飾文化 中國民族舞蹈文化博大精深,異彩紛呈。與之相對應的舞蹈服飾也顯現出相應的文化特征。民族舞蹈服飾往往透晰著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宗教信仰、族群來源等信息,折射出一個民族的習俗和審美、語境等多重文化空間,同時還反映著深邃的民族意識觀念。 彝族歷史悠久,散布在云南、貴州、四川、廣西等地區。各支系、各地區的彝族服飾各具特色。本文主要擇取云南地區和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服飾進行介紹。 1 彝族服飾的文化內涵。彝族的支系較多,所處地域環境立體多樣,服飾質地、裝飾紋樣等都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彝族服飾具有多樣性、繁復性、山林性、古樸性等特征,隱含豐厚的彝族文化意蘊。這些深層的文化意蘊涵蓋了兩個層次的內容:其一是彝族服飾在包括神話、歷史、宗教、民俗、審美等在內的一個“文化場”的綜合作用下所呈現的多維文化空間,即服飾講述的神話傳說、服飾闡釋的歷史情結、服飾彰顯的宗教信仰、服飾演繹的風俗禮儀、服飾營造的藝術佳作;其二是彝族服飾中深蘊的觀念、意識、思維方式、心理、情感等諸多精神性因素,構成了彝族服飾文化深層意蘊的核心。 2 云南紅河與四川涼山彝族的服飾特點。彝族崇火尚黑,崇拜自然萬物,所以服飾中繡紋、花飾多有日月星辰、蟲鳥魚獸、花草樹木的圖案和符號。彝族以右為尊,男女上衣多為右衽。因云南紅河與四川涼山兩個地區彝族的地域、氣候環境、生活方式及文化信仰的差別,服飾也有所差異:紅河地區彝族服裝根據地區和類型特點又分為元陽式、建水式和石屏式。元陽式女子頭飾為縫滿小銀泡的雞冠形帽或頂部有裝飾的圓頂帽;上穿套袖上衣,外層袖略寬;下穿繡有許多精美花邊的寬腿褲;腰間系著繡花、鑲銀泡或珠子的腰帶,交叉垂于腰后,佩戴銀質首飾。建水式彝族女子服裝則受漢族影響,頭系花頭巾,在前額形成左右雙角;圍腰似肚兜形,圍腰頭繡有大朵花型,下著飾有花邊的長褲。石屏式花腰彝女子服裝色彩最為鮮艷;頭飾由寬一尺,長約二尺五的長方形雙層帽巾與兩條長帽帶組成,帽巾的中部繡有紅色馬櫻花紋樣,四周繡有三圈連續的圖案;服飾中的亮點還有系腰和花腰帶,系腰頭繡有紅色為主的馬櫻花、窗格花、桃子花等精致紋樣,配系時兩端帶頭擺放在后衣片的左右,舞動時,腰擺如彩蝶翻飛;花腰帶則用于遮蓋系腰的無花部位,增加衣服腰部的裝飾,又可作為愛情信物贈與中意男子;下裝為藍色露小腿肚的寬腿褲。紅河地區男子服裝相對簡單,均為立領對襟短衣,下著寬腿褲。 四川涼山的彝族服飾依地域和方言區歸納為以諾、圣乍、所地,并以男子褲腳的寬窄分別作為各方言區的代號,俗稱大、中、小褲腳區。總的來說與云南紅河地區彝族服飾有極大的差異,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四川涼山的彝族女裝均為裙裝。未婚女子頭戴由藍色或黑布疊成多層的長方形頭帕,用長發辮盤于頭頂,已婚育女子的頭帕則為荷葉狀;上衣緊身窄袖而鮮艷,下著白色鑲黑邊的三節百褶裙,上節為裙腰,中節成筒狀,下節多皺褶,裙邊飾有寬窄不一的黑邊;多在腰際佩掛一個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飾各種紋樣,下端綴以五色飄帶;在胸前佩戴口弦、針筒以及裝飾過的獐牙,用以辟邪。外披氈或長披風,裹綁腿,套氈襪。 二 彝族服飾與舞蹈特征 “舞蹈服飾是指舞蹈時用的服裝和飾件,是服飾中的一個特殊分支。舞蹈服飾賦予了舞蹈形象最直觀的造型意義。舞蹈服飾聯合舞者人體動作姿勢,來渲染舞蹈氣氛、反映舞蹈主題、塑造人物形象,甚至發掘人體的所有造型美和形態美,它猶如無聲的語言傳遞著明白的信息,是舞蹈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折射出多重文化的內涵。”舞蹈中的民族服飾不光是最直觀的族群區別符號,對其舞蹈本身也起著詮釋的功能。在民族姿態各異的舞蹈之中,服飾不僅是色調和人體的裝飾,同時也彰顯著本民族豐富的人文風貌和文化內涵。各支系彝族的民俗民風以及語言、服飾都不盡相同,體現在舞蹈上,就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形式和流派。 例如,云南紅河地區的彝族,服飾多為活動方便的褲裝,且上裝無束縛,因此舞蹈動作也相應樸實干練、優美輕盈,下肢律動及舞步花樣較多;衣飾的輕巧,便于舞蹈表現造型復雜的舞姿,變化繁復的律動,節奏明快的動作;更有為展現服飾絢麗多姿的舞蹈動作,如花腰彝舞蹈就有許多突出跨部擺動的動作,舞者起舞時,身上的配飾與美麗的花腰帶隨之舞動,佩飾與舞者的舞姿融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彝族女子善繡能舞的高超技藝。在云南紅河地區的彝族舞蹈以元江劃分為“江內”和“江外”,元江以東的建水、石屏一帶稱“江內彝族”區。江內彝族舞蹈的突出特點是詼諧、逗趣、活潑而充滿活力;重拍時動律向下,手臂和手腕靈活舞動,配合的協調自然,輕快流暢;舞蹈時身體動律為起伏和前后的“Z波形”,較好地體現出了服裝的貼身輕巧和優美的身體曲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 “煙盒舞”:舞者手執煙盒用手指彈出節奏,隨著節奏舞動。本是男人們抽水煙筒時用于裝煙絲的煙盒,在舞臺上演變成了江內彝族舞蹈的配飾和道具。在元江以西的紅河、元陽一帶的“江外彝族”舞蹈的突出風格是灑脫、優美、富于韌性;多為青年男女合跳,4人一組穿插舞跳;上身隨著向上的舞步動律稍左稍右的傾斜,前俯后仰,舞姿輕盈飄逸。 四川涼山地區因氣候寒冷,當地人多以大披氈來保暖。由于披氈的限制致使其舞蹈上肢動作較少,腿腳的動作多于手臂的動作,腳步變化豐富。同時,御寒用的披氈也很自然用來作為道具舞動,使舞蹈動作空間和幅度得到較大的延展。涼山彝族舞蹈大多呈現出莊嚴的氣氛,整體舞蹈韻律比起紅河地區的舞蹈略顯平穩,跳躍性動作也相對較少;舞蹈形態以歌、舞相配合最為普遍;體態呈現雙腿微屈,臀部微翹,上身挺直的特點;動律以微屈膝和雙腿屈、直為主;上身配合舞步做前、旁、后的傾斜側腰。又因三個區男裝有大、中、小褲腳之分,故審美觀念和舞蹈特征也各有不同:“以諾”方言區男子褲腳最寬約1.7米,稱大褲腳區,其服裝的色彩以紅黑為主,色彩和服裝質地都顯得莊重沉穩,相對應的舞蹈,也較穩重平和;因褲腳寬大不便于跳快速激烈的舞蹈,但舞蹈中常見手拽褲腳舞動的動作。“圣乍”男子褲腳寬約0.6-1米,稱“中褲腳”區,相對于“大褲腳”舞蹈,其風格較歡快,跳躍動作多,節奏感強;上肢動作有所解放,兩人單腳對跳,小腿靈活多變;身上及腰部隨著腿腳的變化,前、旁、后、傾斜轉動;雙臂、肩和頭隨之變化。“所地”方言區的小褲腳僅夠腳穿入,褲襠則寬松肥大,不僅便于勞動,也顯得精干利落。因此舞蹈動律和動作“靜少動多”,變化豐富,組合多樣;以單、雙腳的跳、跺、顫、對、合為主要特點,跺腳尤為突出;上身微前俯或擰身,順手順腳順拐并帶動跨左右擺動;舞蹈熱烈奔放,節奏鮮明,步伐輕快活潑,與其服飾的造型特征相契合。各區女性舞蹈特征也隨之亦然。 三 舞蹈作品與舞蹈服飾的關系 舞蹈服飾與舞蹈表演同屬視覺藝術,舞蹈服飾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舞蹈中的蘊意表達,情景營造以及身體語言的表現,倚靠舞蹈服飾得以烘托和呈現,使舞蹈形象典型化。服飾和舞蹈雖屬不同的藝術門類,但都要依靠人體作為載體得以展現,都要通過人的形體賦予其生命意義和審美意義。舞蹈表演中的肢體語言要靠舞蹈服飾得以升華,而舞蹈服飾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才能充溢生命,二者有機的結合才能構成一個鮮活而完整的藝術形象。 在舞蹈藝術作品中,二者相互依托的關系更為明顯。以云南紅河地區和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舞蹈為例,我們就不妨拿舞蹈作品《春雨》和《五彩云霞》作論證:創作于80年代的舞蹈作品《春雨》取材于云南紅河地區的彝族舞蹈。作品營造出一幅美好景象,仿若天邊彩云飄過,降下綿綿春雨,滋潤彝山的每一寸土地,晶瑩透亮的雨絲千絲萬縷,懸掛在姑娘的辮稍,灑滿田間的小溪。女演員們身著嫩綠色服裝,使整個舞臺看起來春意怏然。其舞蹈服飾以紅河彝族“雞冠帽”服飾為原型,將褲裝改為裙褲,同時在手腕上配以類似雨絲的配飾,配合紅河彝族典型的“踩蕎”舞步和“翻腕”動作,成功地塑造了輕盈透亮的雨絲亦是活潑靈動的少女形象,并使舞蹈賦有云南彝族舞蹈風格。首演于1995年的彝族舞蹈《五彩云霞》素材則來源于四川涼山地區的彝族舞蹈。作品中運用輕盈飄渺的披風作道具,配以彝族歌曲《情深意長》改編的天籟般的音樂,猶如天邊繽紛的云霞,變幻多姿,時而化成少女,時而又慢慢飄離……在作品中運用到的彝族披氈是彝族的典型服飾,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舞蹈作品中,為了表現云霞的輕與飄,披氈用薄薄的絲質面料制成,使其質輕云,色如彩霞,再配以燈光色彩的變換,制造出云霞曼舞,空靈飄渺的意境。舞蹈中舞者的角色身份通過披風的運用而轉換:手執披風而舞時,人的角色就被虛化了,幻為云霞的一部分,所有舞蹈動作都是對云霞的再現,披風成為一種象征。舞者運用披風做“甩”、“拋”、“揚”、“旋”各種動靜、大小不同的舞動,加之彝族長摺彩虹裙隨動作呈現出時“散”,時“聚”,時“隱”,時“現”的變化,使云霞幻變的意像更為生動。當披風從舞者身上滑落,露出一身彝族女子服裝時,角色的身份又具體化了,一個年輕、純真的彝族少女形象躍然而生,舞蹈語匯中更透著少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舞蹈服飾的運用,簡練地完成了舞蹈角色的虛實變化,幫助作品成功地進行審美意象的創造,使得整個舞蹈作品風格唯美,蘊意清晰且不失民族風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舞蹈服飾和舞蹈作品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舞蹈化,是民族舞蹈服飾的藝術特征之一。舞蹈表演與舞蹈服飾的形成和發展是息息相關的,舞蹈表演借助舞蹈服飾塑造個性鮮明的舞蹈形象,抒發富有意味的人生情感,呈現完整、和諧的美感;舞蹈服飾通過舞蹈表演和傳達,而具有了超越功能的生命實在性;具有了“合人而一”的靈動性;具有了蘊意深厚的“意味”。 雖然服飾作為藝術門類之一獨立地發展是近現代的事,但它在成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也從各種姐妹藝術中汲取營養。舞蹈藝術與服飾藝術之間總是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舞臺上,舞蹈藝術和服飾藝術都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彝族舞蹈以其獨特的語匯和鮮明的風格成為中國少數民族舞蹈中的一朵奇葩,它與絢麗多彩、形式奇特的彝族服飾之間有著古老、獨特、深刻的聯系。 參考文獻: [1] 皇甫菊含:《中國民間舞蹈服飾的文化內涵》,《舞蹈》,2003年第9期。 [2] 陳勁松:《花腰彝服飾藝術初探》,《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3] 余艷:《民族舞蹈服飾: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4] 彭育凡:《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特點及其發展》,《企業導報》,2010年第24期。 [5] 樸永光:《四川涼山彝族傳統舞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6] 王丹:《論涼山舞蹈服飾對舞蹈風格的影響》,《大舞臺》,2011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