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芭蕾舞就真這么殘酷,當你什么都明白的時候,你就要離開舞臺了。皮肉之苦不殘酷,真正殘酷的是人生正精力旺盛的時候,我們的舞臺生涯也結束了,要轉行去干別的了。 今年是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的紀念。據同名電影改編的這部芭蕾舞劇,從1964年9月26日首演至今,常演不衰,成為中國芭蕾上演場次最多作品。 今天,一場由《紅色娘子軍》引發的大聯歡將在人民大會堂上演,以紀念這個作品的50年風雨歷程。據悉,濮存昕、郁鈞劍、閻維文、殷秀梅、黃宏等當年參演過各個版本《紅色娘子軍》的藝術家,將同其他400余人一道共同參演。而且,幾代瓊花的代表白淑湘、薛菁華、馮英、李寧、張劍等將亮相。 中央芭蕾舞團現任團長、《紅色娘子軍》中女主角瓊花的第三代扮演者馮英日前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的專訪時說:“《紅色娘子軍》打破了芭蕾舞程式化,拿槍拿刀穿短褲上臺,與西方芭蕾完全不一樣,在世界藝術范圍內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誕生■ 《紅色娘子軍》開啟中國特色芭蕾的先河 北青報:《紅色娘子軍》對中央芭蕾舞團后來的創作產生什么影響嗎? 馮英:影響應該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集中力量做一件事。《紅色娘子軍》當年處于一個特殊的環境,是集體創作的結晶。音樂有五位作曲家,舞蹈有三位編導,創作團隊有二三十人,很多演員都為《紅色娘子軍》的創作出謀劃策。這讓我們感到,創作精品要有較長的周期,要有較大的投入,還要有生活體驗。一個好的作品出來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錘煉。中芭在民族芭蕾方面創作的第一個作品是《魚美人》,而《紅色娘子軍》作為帶有原創的革命理想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作品,的確是開啟了中國特色芭蕾的先河,是一個坐標性的作品。《天鵝湖》、《睡美人》和《堂吉訶德》,各國都能演,但是像《紅色娘子軍》、《大紅燈籠》、《牡丹亭》,國外任何芭蕾舞團都是沒有的。《紅色娘子軍》雖然是那個時代的,但是時間證明它是經典的。 北青報:《紅色娘子軍》在國外反響怎么樣? 馮英:1987年我們去俄羅斯演過序幕和第一場。當地評論認為《紅色娘子軍》同寶石花一樣美麗。1993年這個作品曾經到丹麥去演出。2003年,《紅色娘子軍》到了法國和意大利,產生了轟動效應。在法國里昂,當劇中響起《國際歌》時,市長還跟著唱起來。意大利也不排斥,認為“《紅色娘子軍》是改革開放前中國藝術表達的最高水平”。2009年在巴黎歌劇院演出,他們的院長認為,《紅色娘子軍》在藝術上是上乘之作,觀眾都是愿意用色彩漂亮、舞段神奇來形容。2013年我們再次去巴黎,在那里演了三場《紅色娘子軍》和三場《天鵝湖》。我們本來希望在美國林肯中心演出《紅色娘子軍》,但是費用談不下來,沒有去成。 ■傳承■ 我演的第三代瓊花重在豐富人性的刻畫 北青報:作為第三代瓊花的扮演者,在《紅色娘子軍》停演了十多年后,1992年您在復排時出演女主角,那個時候您是怎樣塑造瓊花的? 馮英:對我來講,首先要在外形上突破自己。我演《紅色娘子軍》的時候已經30歲了,女兒都兩歲了。我本身比較瘦,體力也不如年輕時。但是對瓊花的理解我覺得更深刻了,更注重表現瓊花的豐滿情感——瓊花有她倔強的一面,有看見仇人時的怒火滿腔、咬牙切齒,但也應該有人的情感的豐富性。比如,在大牢的瓊花肯定是充滿不屈、眼冒火光那種強烈仇恨,但當她被打得昏死過去蘇醒后在泥濘中站立時,就更多表現她承受皮開肉綻疼痛的心情和少女瓊花“我該去哪里?”的孤獨與茫然。很多觀眾都反映,這樣的瓊花比較真實和細膩。1992年演這出戲的時候,我的外在形象可能不如薛菁華老師,但是我要用功力征服觀眾。 北青報:那這些經驗你會不會傳授給年輕一代? 馮英:這是一定的,就像當年復排時老演員向我們傳承了很多好的經驗一樣。芭蕾有點像京劇,得言傳身教、口傳心授。首先要讓年輕演員原汁原味地傳承,再通過演出一次次打磨,幫助他們找到人物真實的一面。先要形似,再追求神似,在神似的情況下,再在不斷演繹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所以說,芭蕾舞是劇場藝術,是活著的藝術,自己在演繹同一個角色時,每場演出都會不一樣,每一段時間更不會一樣。比如我自己演的《天鵝湖》,35歲時演的和17歲時演的不能同日而語。我告別舞臺的那場《天鵝湖》,演的是意境。芭蕾舞就真這么殘酷,當你什么都明白的時候,你就要離開舞臺了。皮肉之苦不殘酷,真正殘酷的是人生正精力旺盛的時候,我們的舞臺生涯也結束了,要轉行去干別的了。 ■發展■ 今天的觀眾審美不同 演繹也就不同 北青報:您覺得今天再演《紅色娘子軍》會有什么變化? 馮英:一代一代走過來,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每一代瓊花的性格特征都是與大的時代環境分不開的。第一代,他們為什么跳得那樣滿懷激情?因為當時的觀眾需要他們這樣演繹。如果那個年代的觀眾看今天充滿活力、整齊劃一、線條非常流暢的表演,可能會不適應。今天的觀眾,可能也接受不了第一代那種粗線條演繹。在評價演出時,不能拿第一代的眼光來評論第六代,而用第六代的眼光評論第一代也是不科學的。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特點,所以才越演越醇,越演年代味道越濃。但是我們的故事、人物精氣神是一樣的,就得要英姿颯爽。 ■未來■ 年輕演員不再像剛開始 拿起槍來都笑場 北青報:今年年初,《紅色娘子軍》從海南開啟50場全國巡回演出,到今天,50場演出已經結束,您有何感觸? 馮英:從海南出發,然后到北京,再到南京、武漢、徐州等等,我看到人們對《紅色娘子軍》依然有很大的需求。巡演也讓我們第五代、第六代的演員知道什么叫看家戲。他們開始認為自己是演純古典芭蕾的,對《紅色娘子軍》并不一定有厚重感和榮譽感,但觀眾的反饋使他們越演越覺得應該像老一代演員那樣把娘子軍的精氣神體現出來。可以說,他們在演《紅色娘子軍》時越戰越勇,越演越有味道,不再像剛開始拿起槍來都笑場的時候了。 當然,今天我們第六代演員一年要演10臺戲——上午排《蝙蝠》,下午排《大紅燈籠高高掛》,晚一點排高雅藝術進校園的節目。這種迅速變化的能力要比我們當年強得多。 北青報: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50周年后,中央芭蕾舞團還有什么計劃? 馮英:《紅色娘子軍》50場巡演之外,今年11月到12月要做55年團慶的系列演出。之后,我們還要去外地演出《天鵝湖》,還推出了大戲《蝙蝠》等。此外,還有古巴的交流演出、中法交流年的演出等等。現在我們團一年要演出芭蕾舞130多場,交響音樂會20多場。一直在忙不停。 文/本報記者 倫兵 北京青年報 |
觀眾的反饋使他們越演越覺得應該像老一代演員那樣把娘子軍的精氣神體現出來。
====觀眾的反饋 、 精氣神這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