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舞劇《白毛女》的誕生讓中國人終于丟掉“洋拐杖”,走起了自己的芭蕾之路。1964年,第五屆“上海之春”藝術節首演小型版后,《白毛女》經過不斷修改完善,并被拍成電影而家喻戶曉,五十年來歷演不衰,至今已在國內外舞臺先后上演了1700余場。2014年是芭蕾舞劇《白毛女》首演五十周年,上海芭蕾舞團特別推出一系列紀念演出活動,重現該劇五十年來的歷程和輝煌。 回溯:創作之初的艱辛 舞劇《白毛女》走過半個世紀,回顧創作之初的艱辛,只有老一輩主創人員清楚其中的酸苦。編導之一程代輝已經年過八旬,而參與《白毛女》的創作時,她還只有30歲出頭。五十年的歲月帶走了許多當年一同創作的老友,程代輝談及此不禁紅了眼眶。當時他們大多是來自上海舞蹈學校的教師,但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編舞訓練,因此是否能夠編排出一部舞劇,他們自己心里也沒底。程代輝坦言,當時為了排好這部舞劇,他們可謂是廢寢忘食,“平時上課周末編舞,有時候走在路上甚至做夢的時候也在想舞蹈動作。” 第一代“白毛女”余慶云憶起當年,也有說不完的故事。“當時為了更好地演繹白毛女這個人物,我們還特地前往四川拜訪真正的白毛女羅昌秀,并和她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甚至上山砍柴,真正地體會了她的艱苦生活。”《白毛女》演出大獲成功之后,余慶云又接到向全國普及“白毛女”的任務,面對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的幾十個“白毛女”,余慶云形容場面非常震撼而有趣,“因為記不住每個人的名字,我都以廣東白毛女、山西白毛女來稱呼大家。” 發展50年:把青春都獻給她 主創人員的辛勤付出讓《白毛女》收獲了觀眾的喜愛,這部劇一演就是五十年,“演員換了一批又一批,聽到現在有觀眾說芭蕾舞劇還是最喜歡《白毛女》,感動不已,我們把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她。”程代輝激動地說道。 探究《白毛女》長期受到觀眾歡迎的原因,編導之一林泱泱認為,一部劇能夠“吸引人”最重要。“《白毛女》依托文學、戲劇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熟悉的音樂更能在瞬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將民族舞元素融入創作,更是中國舞劇創作實踐的基礎。民族舞的動作非常富有感染力,感動的作品才能被人所記住。”上海市舞蹈家協會主席,同時也是第一代“大春”的扮演者凌桂明指出,一部劇能夠不斷地傳承演出,證明其仍舊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雖然和以前有所不同,但這部劇的劇情老少都愛看。 傳承:延續白毛女精神 余慶云如今長期定居加拿大,并在那里開設了自己的芭蕾舞蹈學校,麾下學生也已收獲世界舞蹈比賽的各大獎項,而余慶云每次為他們選定的自選節目都來自《白毛女》。“關于這部劇記憶已經印在我的生命里,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將白毛女精神延續。” 觀看青年演員的表演之后,老一輩主創對青年演員的舞蹈技巧贊不絕口。然而,安逸的生活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青年演員,在表演上似乎還未達到爐火純青的“意境”。凌桂明指出青年舞蹈演員對于情感的投入還需磨練,并細挖眼神戲。程代輝則建議青年演員加強民族舞的訓練,“青年演員善于展現芭蕾的優美形態,但在上身動作中還需傾注更多的情感,需加強民族舞方面的訓練,將肢體的張力打開,情緒的表達才能更豐滿。” “洋為中用”是舞劇《白毛女》的經典所在,通過民族的表現手法,使用西洋的藝術形式,講述一個中國故事,將中國民族的內容和外來芭蕾成功結合。大劇院藝術中心總裁張哲認為,探索融入民族特色的藝術創作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白毛女》頻頻被邀請走出國門,兩次世界巡演都達到了幾十場,可見完美融合中國特色的芭蕾舞劇,深受外國觀眾的喜愛。而作為在艱苦條件下的創作,《白毛女》傳承的是一種精神而不僅僅是一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