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末,譚元元捧得舞蹈界知名期刊、美國《舞蹈雜志》評選的第56屆年度終身成就獎,她不但是舊金山芭蕾舞團第一個得到終身成就獎的首席舞者,也是第一個獲得這一獎項的華人舞蹈家。這座獎杯是對譚元元多年堅持的肯定,讓她感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她說:“所有的舞者都希望站在臺上的那一刻是完美的,我是靠著恒心,一步一個腳印,每天朝著完美的目標靠近一點,雖然我知道完美永遠都無法達到,但可能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說的‘不瘋魔不成活’吧。” 在追逐芭蕾夢想的路上,譚元元所經歷的并不像履歷表上看到的那樣一帆風順。在跳《小美人魚》時,她的腳趾受傷要靠打封閉上場,而在演《吉賽爾》時,整個胯骨脫臼,醫(yī)生斷言她必須接受手術停演2年。在受傷最嚴重的時候,身邊的人都勸她別跳了,她卻不甘心就此放棄。她用中醫(yī)和瑜伽自醫(yī),在2個月后奇跡般地重新回到舞臺,也再次體驗到了芭蕾帶給她的驕傲和幸福感。 通常女性芭蕾舞演員的黃金周期在28至37歲之間,如果碰到好的導師或是作品,生命周期還能再延長一點。“有時我覺得,那道坎是老天給我的饋贈。感謝這一身的傷痛,讓我堅持到了今天,如果不是這一次次的挫折,可能我早就退了。”譚元元把那次受傷稱為職業(yè)生涯的關鍵轉折點,“過了這個坎,我決定要跳到不能跳為止。” 在抵達芭蕾之巔后,譚元元還是無法放慢自己的腳步。她不僅對傳統(tǒng)劇目的展現上進行突破,還嘗試著將芭蕾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跨界接觸。2010年,她和日本國寶級大師梅若玄祥合作表演了《鷹姬》,讓芭蕾與日本能劇聯袂。2012年,她攜手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的亞洲弟子、臺灣舞者許芳宜和美國紐約城市芭蕾舞團首席演員阿什莉·鮑德在國家大劇院演出《穿越》,將古典芭蕾、現代芭蕾以及現代舞融合。在譚元元的字典里,沒有“激流勇退”這個詞,越是到了今天這個位置,她越不會止步。譚元元說:“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我無法放棄這個舞臺,我還有太多的事沒做,比如有一部真正屬于自己的作品,或者說自己能編一部作品。我現在希望達到的,已經不是一名優(yōu)秀的芭蕾舞演員,而是一位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