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人體黑白攝影:《霾》 作者(攝影大師):王小京 編舞:王媛媛 作曲:Henryk Gorecki(波蘭) Biosphere(挪威) 編曲/音響設計:劉勃 舞美設計:譚韶遠 制作人/燈光設計:韓江 霾 mái(haze)形聲。 終風且霾。――《詩經?邶風?終風》 又如:霾晦(大風揚起塵土,天色晦暗);霾曀(隱晦不明的樣子) 通“埋”。陷在地里 。霾兩輪兮縶四馬。――屈原《九歌?國殤》 史書中也稱為“雨土”,有“風霾,日無光,近晝昏也”和“風而雨土為霾”等。 作品分為三樂章: 第一樂章:燈 混沌黑夜中微弱的光芒,是幻象中的霓虹,迷城中的呼喊,暗黃的光,指引人們穿越暗夜。 第二樂章:城 在迷宮般的城池中,人們失落而沒有方向,到處都是高墻的城池,猶如到處彌漫的硝煙,太陽的白光刺痛了雙眼。 第三樂章:岸 已經看到了遠處的岸,也曾經在岸邊徘徊,水中冰冷的身體做著一個微溫的夢。 [attach]132461[/attach] [attach]132460[/attach] [attach]132459[/attach] [attach]132458[/attach] [attach]132457[/attach] [attach]132456[/attach] [attach]132455[/attach] [attach]132454[/attach] [attach]132453[/attach] [attach]132452[/attach] [attach]132451[/attach] [attach]132450[/attach] [attach]132449[/attach] [attach]132448[/attach] [attach]132447[/attach] 王媛媛現代舞作品《霾》 霾,一種廣大的、混雜的空氣現象,它侵入可見空間,改變天際模樣,在視野與客觀存在之間構成障礙,讓光線晦暗,讓色彩喪失,只留下難以消除的模糊與渾沌。霾,也是一種不明的、難以言喻的心理狀態,它在不覺中潛入心底,蠶食情緒與直覺,在記憶與未來之間充盈迷霧,讓時空暫凝,讓心緒沉靜,人被迫向內審視。重新審視。 《霾》,北京當代芭蕾舞團的最新作品,意在用直觀的肢體動作,對“霾”這一意象細致鋪陳,描摹生存當下,描摹我們自身。 作品由“燈、城、岸”三個篇章結構而成。第一篇章“燈”,混沌黑夜中微弱的光芒,是希望抑或幻象,昏暗不明,卻是人們穿越暗夜的唯一向導。進入“城”中依然不見夢中的美好,迷宮般的城池中遺失了方向,曠然的空場上四處碰壁,驀然回首,被太陽的白光刺痛了雙眼。而希望終究不滅,依稀仿佛,遠處有“岸”。 徘徊、失落、悵惘,在靠岸這一刻不再重要,水中冰冷的身體做著一個微溫的夢,這一點點溫暖便足夠下一個旅程……這是一次對肢體表達可能性的熱切嘗試,地面上鋪設的厚海綿,改變了肢體的受力慣性,每一個動作的完成都需花費比平時更多的力氣,同時也意味著它帶來了不同尋常的舞蹈方式與觀看體驗——演員不斷在海綿上摔打、翻滾、深陷、墜落,精疲力盡之后撲倒在地,隨后又在下一個樂句中爬起重來……直到這些動作,成為舞蹈的殘余部分,成為被瓦解的美。 作品把整個舞臺空間都留給了肢體,去除了無意義的裝飾,讓每一個動作都由完整的蓄力開始,到疲倦的跌倒結束,優雅與不堪,飛舞與跌倒作為一個整體在這里發生、結束。講述著希望與奮爭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即便在靜默中目睹降落的塵霾,也仍是對未知的期許…… 演出主創陣容雖然年輕卻極具份量:北京當代芭蕾舞團團長、我國首位在國際舞蹈比賽中4次獲最佳編舞大獎的舞蹈編導王媛媛女士擔任編舞;服裝設計鐘佳妮是我國著名服裝造型師;擔任舞美和燈光設計的譚紹遠與韓江也都是頗具實力與知名度的青年舞臺藝術家。他們把自身對生命的思考、對生活的擷取融入作品之中,為“霾”這一時空中的片段注入了無限龐大的命題和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