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鑒賞課改變了我對舞蹈的看法!一開始我是很簡單的認為舞蹈是一種行為表現,不過這種想法在我上第一節舞蹈鑒賞課的時候就徹底改觀了。經過老師講解,我知道,形體原來也是一種舞蹈,我們的站姿,坐姿,走路方式都可以通過形體塑造表現地更好,舞蹈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在接下來的課堂上,我們欣賞了很多的著名舞蹈作品。其中讓我很喜歡的是楊麗萍老師的《雀之靈》。在欣賞孔雀舞時,我被一出場的柔軟細手,婀娜多姿的舞步,輕盈的飛旋深深的吸引,一只美美的精靈,無與倫比的視覺沖擊,讓我不得不為之感嘆“世間竟有如此高貴的舞蹈”,她忽而昂頭,似乎在張望;忽而低頭徘徊,似乎在尋找;忽而轉頭啄啄身子,似乎在梳理……她在燈光下,顯得獨一無二。我目不轉睛地看著視頻,不希望遺漏了這曼妙的舞姿中的任何一個細節。她把手舉起,旋風般疾轉,那婀娜的身段把這只白孔雀顯得更高貴、優雅。那美麗的裙子似滿池的荷葉,隨風搖曳著。她展開雙手,肩微微顫動,一陣一陣柔韌的蠕動,從肩膀傳向指尖,猶如流淌的河水,輕輕地泛起漣漪……在她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我能體會到她的熱情,卻不知該如何形容。優美的音樂和舞著生動的表演融為一體,使人身臨其境,這已不是一個舞臺,而是在云南的竹林,眼前一只孔雀時而梳理羽毛,時而伸頸飲泉,時而佇立,使出渾身解數,用她的靈動熟練的四肢五官,來演繹著舞蹈的神韻。我感覺她的舞總和“靈”、“魂”有關,借助人們熟悉的意象來表現人的內心境界、空間、夢想和意識活動等等,她的舞總給人以超然、空靈、淡泊、抒情而又自我意識強烈的印象。她是一位真正的“舞蹈詩人”。 如果說楊麗萍的舞蹈是大自然賦予的靈魂節奏,那么踏歌則是一群情竇初開的男女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歡唱、舞動的精靈。 《踏歌》展現在我面前的是陽春三月,碧柳依依,翠裙垂曳,婀娜身資,一行踏青的少女,聯袂歌舞,踏著春綠,唱這歡歌,溶入一派陽光明媚、草青花黃的江南秀色里。舞蹈充溢著濃濃的文化氣息。純凈,灑滿了春光。少女的神情歡愉暢然嫵媚 俏麗,嬌羞無邪,情竇初開,心扉悄啟,盡情盡興,如醉如癡,樂而忘返。這種古典舞蹈是以民間形態、古典形態交融共同詮釋了從漢代起就有記載的歌舞相合的 民間自娛舞蹈形式。斂肩、含頦、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體態。踏歌,從民間到宮廷、從宮廷再踱回到民間,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為節,邊歌邊舞,這也是自娛舞蹈的一個主要特征。《踏歌》在靜態舞姿上大量借鑒了古代遺存漢畫磚的造型,在動態中大膽運用藏 族牧區民間舞蹈動律,展示了漢魏舞風的奇妙瑰麗,再現了民間古補的踏歌風格。舞蹈動作運用了“一邊動”的獨特舞姿,基本是“一順邊”運動。 除了這些舞蹈,我們還學到了比較實用的倫巴、探戈等比較時尚的舞蹈,拓寬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認識了很多著名的舞蹈演員,比如黃豆豆、金星、林懷民、楊麗萍等。但我個人認為,舞蹈鑒賞不僅僅是停留在課堂的,平時我們也要多留意,多學習,這樣才能真正地學到很多的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