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劍器起源甚早。據歷史記載,我國使用劍距今已有三千之久。最早是銅劍,后來逐步發展為鋼劍、鐵劍。劍器最早作為武器,與盾結合一起運用在戰場上,是抵御進攻和戰勝敵人的有效兵器;同時也作為高級官宦的一種護身武器和佩帶品,隨后又演變成表現官職和級別的標志。所以古代的劍器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劍器是一種高貴、榮耀的器具。
劍作為武器,交生了許多練劍家,他們在長期實踐中通過不斷地習武練劍,提高自己的武技和鍛煉強壯的體魄,大大發展了舞劍的技能和千變萬化的劍法。人們逐漸認識到劍對于強壯身體的重要作用,后來也就演變發展成鍛煉身體的一種手段——武術中的劍術。練劍家們在習武練劍中,又把劍作為一種抒發感情、表達心意的工具,所以古人有“舞以達歡”、“舞以盡意”之說,又有“詩、書、畫、劍、琴、棋”之談,劍已成為人們有文化素養的標志之一。盛唐時期,“詩、書、劍”號稱為“唐代三絕”,足見人們對劍的熱愛和重視。劍被發展成藝術,列為唐代的武舞之中,出現在唐代的民間和宮庭。所以從古代劍器的發展演變中,我們可以看到:武術和舞蹈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就是相互依存的一對孿生兄弟。
隨著現代化武器的的出現,劍器在戰爭中作為武器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成為人們運動的器械和藝術工具。研究它的人也越來越多,武術在發展它,舞蹈、戲曲也在吸收運用它;流派多樣,自成體系。一般列“劍”為十八兵器之王,當然也有列“槍”為王的;較統一的說法是:劍為短兵器之王,槍為長兵器之王。此說法主要指這兩種兵器在技法、難度、功用上比其它器械豐富和難練而言。“劍”是以點、崩、刺、撩等劍法、劍花、造型舞姿、靈敏步法以及另一手劍指相配合的訓練項目,它總的特點是輕快飄灑,剛柔相濟,吞吐自如,優美矯健。
一、劍器分為行劍類和站劍類 行劍是以綿不斷地波浪型流動和螺旋式起伏以及行如流水的身法、步法為動律,在步法中完成劍法,在“手眼身法步”高度協調中求得去勢美。站劍以劍的姿勢為主,基本在原地進行練習,以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低快慢的鮮明節奏,表現劍法的清脆,干凈、穩、準、狠,空出地表現徒刑舞姿平衡的雕塑性,在造型舞姿的雕塑性中求得姿勢美。行劍是動中有凈,是以流動的身法。劍法為主;站劍,是靜中有動,是以頓挫的造型、舞姿為主。此外也有一種行劍和站劍結合的組合。
二、劍的表演形式有五種 劍的五種表演形式是短穗單劍、短穗雙劍、長穗單劍、長穗雙劍和雙人對劍。 劍有太極劍、武當劍、八卦劍、通臂劍、少林劍等。劍器形成近代各種流派的原因,主要是有什么樣的拳系,就產生什么樣的劍派,它是隨著拳系的風格發展的;由于我國拳第多樣,有外家拳,內家拳(即長拳,短拳之分),還有南拳之別,所以劍器流派萬紫千紅,各有所長。總的來說,各派劍術在武術中是以其拳術為基礎的。需要明確的是:劍和刀形成對比,槍和棍形成對比。其風格特點的區別是:劍--帥、柔、矯、脆;刀--勇、快、剛、猛。槍--槍扎一條線;棍--棍打一大片。
我們要求劍舞起來應該是龍形虎步,游龍戲鳳。龍形是指身法,虎步是批步法,游龍指的劍法,戲鳳則指手腕。通過帥、柔、矯、脆的造型和力量,使得“手眼身法步”高度協調,令人賞心悅目,達到美的享受。所以,劍作為武器的作用和特點已不濃了,但它通過武術劍法的表現手段,更趨向于表演性、藝術性的道路發展,為我們借鑒、發展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劍器訓練主要是以劍法為基礎。關于劍法,在我國劍術界無統一規范,各派自成學說,有十二個劍法、有十六個劍法、亦有二十四個劍法的。我們訓練主要依據十六個劍法編排。它的特點是動作明確,概括力強,表現力豐富,容易掌握。但這十六個劍法不一定都有很高訓練價值,所以我們從中提煉出有訓練價值的劍法為基礎訓練,其它劍法則作為配合訓練。
三、劍法與身法的關系 劍法十六字是劈、點、崩、撩、去、抹、斬、挑、提、截、刺、攪、穿、掛、格、掃。這十六字法有嚴格的規范和要求,它是以身法訓練為前提的。因此,首先要明確劍法和身法的關系。
劍法的協調性是以身法為主,身法的動力又以步法為主。我們常說:“步法不穩,身法則亂,劍法則竄”,其道理就在于身法是劍法就不易掌握。身法、步法、劍法的關系是:“瞳催身,身催劍,劍隨身”,“人走大圈,劍走小圈”,“劍先行,身后行,步再行”。如果有了長穗,就應是“穗先行,劍后行,身再行”。這是規律,是基本法則;如果亂了陣腳,就成了無“法”無“規”了。
劍法和身法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根部帶梢部”。腰是全身的根部,手和腳為梢部;胯是腿的根部,腳指是梢部的。劍的根部在腰上,以腰為發力點,通過肩部、腕部的力流穿過劍身到劍梢。這就是我們訓練中常說的“發力在根,用力在梢”,就是說使力量延伸到極點。劍器這種特有的流動形式,豐富了身法舞姿的表現力,賦于身法以新的生命力,使其變化莫測。
劍法的具體應用與要求是:在教學中接觸到每個劍法時,首先要解決如何持劍、握把的幾個基本要求;因為持劍、握把直接影響著每種劍力的準確性,它在指法、腕部和肘部起著重要作用。所以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持劍法。
持劍法主要解決三個部位的訓練:手、腕、肘。對手臂總的要求是:甩(手甩)、繃(腕繃)、直(肘直)。1.手指按握劍要求分死把、活把、撥把、(即三把法)。2.腕部要求有甩繃腕、勾挑腕(外勾、里勾)、云轉腕(外轉、里轉)。3.肘部要求有松直、緊直。明確了各類劍法的持劍法,經過一段訓練,手、腕、肘部增長了力量和靈敏性,就可以能動地掌握劍法力流的正確運用,盡快掌握各類劍法的規格和運用。
我們這套劍舞基本功訓練教材,經過十多年的醞釀和研究,原來設想是由五十多個基本動作組成;但是經過長時間的推敲和實踐檢驗,我覺得作為舞蹈訓練教材,不同于武術訓練,應該力求精煉集中,不宜繁瑣。
四、劍舞教材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劍的身法練習。由五至七個組合組成。通過這部分練習,主要使學生明確身法是劍法訓練的基礎,感受劍的協調性是以身法為主的這一基本規律。
第二部分:劍法的練習。由七至十個組合組成。通過十六字劍法的練習,使學生初步掌握和感受各種不同劍法的特點及力流,逐步體會身法、劍法、步法三者的協調規律。
第三部分:劍花的練習。由三至五個組合組成,通過云劍花、攪劍花、皮猴花的練習,培養學生身法、劍法、步法的高度協調和連貫性。
第四部分:劍穗的練習。由六個組合組成,進一步解決身法、劍法、步法的結合,力求達到勁、韻律、風格的準確,培養學生的內在動律和民族氣質。
五、劍舞訓練要強調三個方面 1.劍形訓練;2.劍力訓練;3.劍神訓練。第一階段:劍形訓練。包括劍的亮相、劍的位置、劍的角度、劍的路線是否正確,及身法配合的基本協調性,舞姿、步法的優美性。劍力、劍神作配合訓練。第二階段:劍力訓練。主要包括劍法十六字,劍法流動的勁力感覺,劍形、劍神作配合訓練。這階段訓練要強調劍的抑揚頓挫、起伏轉折、剛柔相濟。根據這三點要求,劍法所發出的力量不同,出劍力要準,行劍要清楚,收劍要收嚴,這對于掌握劍法的力量、分寸感有很大訓練價值,在訓練中要反復強調,它直接涉及到每種劍法的訓練效果劍訓練中一定要抓住出劍——行劍——收這個訓練核心,嚴格區分每個劍法的勁力點;而劍法的勁力點正確與否,又決定了能否表現得抑揚頓挫、起伏轉折、剛柔相濟這一基本韻律。第三階段:劍神訓練。主要使學生真正掌握劍法和身法的協調性,以神帶劍,以劍傳神,從韻律、勁力、節奏上表達劍舞訓練特有的氣質和精神面貌。
實踐告訴我們:作為劍的基本訓練,不要搞得變化太多、太復雜。要有訓練目的,練真功夫,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漸從量度一質變。關鍵是要突出重點,選擇有代表性在訓練價值的動作。一個動律可以用各種舞姿、各種步法表現,一個劍法可以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進行變化:例如左右甩穗,實際上是用簡單的左右斬劍,它在弓步、踏步、立身射燕等各種舞姿上去做;又如分劍和外分劍,可以這個動律上加上步法和轉身,也可以帶上某種舞姿,所以它同其它基本功訓練一樣,要選那些經過反復提煉、反復篩選后的最基本、最代表性的劍法。
這里要強調出劍和收劍在訓練中的重要性。出劍是目的,收劍是手段;訓練中收劍比出劍更顯重要,劍收得優劣決定劍出得好壞。要力求做到:收劍藏鋒,出劍漏鋒,收劍應把身劍尖藏深,才能導致出劍的出奇不意;劍法訓練的正確與否,關鍵在于收劍藏鋒是否正確。出劍、收劍要求應和呼吸、松緊、吞吐結合,出劍一剎那,如流星趕月般迅疾;而藏鋒卻如緬腆少女含而不露,兩者對比鮮明,相得益彰。
在劍法訓練中,要重視動作的連貫性,寒整性,要抓住內在感覺使之柔中有剛。太極拳的節奏和內在感覺很值得劍法訓練借鑒。因為“太”是大圓的意思,“極”是無限的伸長,“太極”就是無極圓的意思。劍是手臂的再延長,用力要用到極點,力流要通過腰、肩、肘、腕、指、劍身,直至送到劍尖。要身法帶劍法,接力送力流,把硬劍練成軟劍,把軟穗練成硬穗。
劍法紅到什么程度才算合乎規格呢?我認為,除了熟練掌握十六字劍法、出劍和收劍、以及抑揚頓挫、起伏轉折、剛柔相濟這三點要求外,主要看劍法、身法、步法的發力協調性如何。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從方法上合格,從功能上都需要一個錘煉、感受的過程。從啟蒙到練成合乎規格要求,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的努力。一般來講,能夠協調自如地掌握動律了,就算達到了訓練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