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雙白
男,1954年2月出生,文學博士、著名舞蹈理論家和評論家、編劇、大型晚會策劃人和撰稿人,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分黨組書記,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 舞蹈是一種疆域廣闊的肢體藝術,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身體敘事和心靈藝術,它通過藝術化的人體動作,來表達人的豐富的內心情感。舞蹈是一種直觀、最開放、最自由、最高級、最多元化地反映自然生命的藝術。作為人們情感需要的表達方式,舞蹈藝術保持生命力的秘密是什么呢?藝術家是如何把握這種藝術鑒賞,注入舞蹈以新鮮的血液,以便吸引觀眾的并抓住觀眾的心?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馮雙白走進10月30日的“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給大家傳達了舞蹈藝術鑒賞的秘密。
用人的身體直接傳達出內心的秘密
舞蹈藝術是一門動作的藝術,所以身體的感覺、動作的感覺、動作的美,也是舞蹈藝術鑒賞中非常重要的要素。舞蹈是一種動感的美,它的重要根基,就是用人的身體直接傳達出內心的秘密。 身體和心靈是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的。伊索說過“有很多謊言就是靠舌頭說出來的”,人的舌頭很恐怖,可是人的身體很難撒謊。你的同事對你是不是友好,他身體語言上就可以表達出來。跟你非常友好的人,他的身體是不知不覺傾向于你的,正面對著你的。對你不夠友好的人,他會不知不覺地向后退去。所以,人和人之間身體的關系,傳達出內心的距離和態度。 非洲足球運動員進球時,會跑到球場邊扭起身體跳舞,或是沖向很遠的地面滑跪。這是人興奮到極點的時候不知不覺做出的動作,動作不可改變地傳遞著內心的情緒。生理的本能,決定了他自然而然地要去表達。舞蹈藝術最美妙的就是它可以通過動作直接表達內心的狀態,而且可以直接地與觀眾進行溝通。
藝術創造性的秘密,是能夠創造熟悉的陌生 每個人都熟悉蓋章,戶口本和身份證上都有章,寄一封信郵票上要蓋章。蓋章很普遍,但藝術家怎么樣把蓋章這種熟悉轉化成陌生的舞蹈動作呢?好的藝術可以創造“熟悉的陌生”,下面的例子呈現了這種轉換的過程。 有一個舞蹈作品叫做《土里巴人》,是介紹中國少數民族男女間愛情的作品。春天到了,青年男女們需要談戀愛,于是互相表達愛慕。《土里巴人》用抹黑臉的形式:一瞬間所有人都跑到后臺擦好黑色油彩,出來后繼續舞蹈,接著互相抹黑臉,觀眾從最后的這個情節動作獲得興趣,鼓掌表達興奮之情。如果藝術家到此為止,他只做了熟悉,而我們要創造熟悉的陌生。 全體人抹了黑臉,高興萬分的時候,激情的、有節奏感的音樂轉到抒情的、緩慢的音樂,一對青年男女出現,所有觀眾目光都集中到他們身上,女孩子走到男孩子的面前,把男孩子衣服的衣襟給撕開,此時觀眾心中產生疑問。女孩子用手掌按在男孩子的胸前,抬手,一個美麗的手印印在男孩子的胸膛上。觀眾贊其漂亮,給予熱烈的掌聲。此時男孩子一把抓住了女孩子,觀眾心里質疑,心弦繃緊。誰知男孩子把女孩子一轉,一把從后背撕下衣襟,把大掌印摁在女孩子的背上,全劇達到高潮。 這個作品給人極其深刻的印象,因為它把蓋章的意念,轉化為藝術精品的細節,充滿了藝術的創作性,而藝術感人的魅力就藏在這里。 如果一個藝術家做的事老百姓誰也看不懂,離開了“熟悉”,誰也不會覺得好。反過來,如果事情讓他們感到太熟悉,平淡無奇,那也不行。我看到一個作品叫《黃河之子》,是獨舞。怎么表達黃河之子?一個人在臺前不知所云地跳了一陣,為了表達黃河之子的概念,在舞臺后面藏了一塊巨大的綢子,演員跑到后臺拽出綢子披在身后,走到臺前再拉出巨大的綢子,用兩臺鼓風機吹起來。我想:這孩子真累啊;我感覺黃河又要發大水了。太恐怖了,他想象的誰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誰也不會聯想到這就是黃河之子。 藝術創造性的秘密是能夠創造熟悉的陌生。他創造的那個藝術形象,你是理解的,而他的表達又很新鮮,這樣的藝術是感人的,高明的。這就是我說的“熟悉的陌生”。 中西方舞蹈藝術的審美文化 熟悉了東、西方舞蹈文化的秘密,你才能更好地去接近舞蹈藝術。比如中國古典舞來自于中國傳統的文化,所以在站立表達的時候要側著,要站穩。用“丁”字步,緊接著身體開始側立,根基是中國的武術傳統。中國功夫講究一條腿是主力腿,另一條腿是虛擺的,前進的時候一步跨上去。對方攻擊襠部時,用主力腿擋住。發力時,直接推出手力量很小,要先收回手再打出去,力量就很大了。中國武術打出去的時候,一定是攻防自主轉換。這深深地印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也深深地浸透在中國人的身體當中。 中國舞蹈站立一定是“子午”動作。自己的手臂形成一個圓弧,在做動作時也是圓弧狀,力量不放到極致,在旋轉過程當中走到頭了還要再回頭。站立時不是直的,腳下是“丁”字步,身體要傾斜,這個動作叫握圓。為什么要握圓呢?中國人認為最基本的力量是周而復始的。周而復始的概念形成了天、地、人相互溝通的旋轉、循環的過程,反映在人身體的運動變化上,就是不停地旋轉。這等同最古老的經典圖式———太極圖,凝聚著永遠旋轉的概念。中國的文化講究相互之間的溝通,講究氣息的轉化,講究吸收天地之精華,即東方人體文化當中非常微妙的和諧,是有別于西方的。 各位有沒有看過芭蕾舞?開、繃、直是芭蕾藝術的最基本原則。芭蕾舞一個重要理念是立起足尖,老師要求演員像釘子一樣立起來,腳下要像釘子一樣向下延伸到地底下,同時頭頂要感覺一股牽引的力量向上牽引,所以所有的形體一定是向下延伸,向上挺拔。這是芭蕾舞藝術的秘密。還有一個技術要求叫做“開”,就是腳尖向外打開。芭蕾起源于意大利,成型于法國。在法國宮廷,擊劍的動作很深地影響了芭蕾舞。擊劍的基本動作是一個腳尖向前,一個腳尖向后,身體盡可能保持直線,盡可能把自己的面減少,以防受攻擊。我們的文化是太極的,是圓形的,西方的文化是基督教,是十字形的,兩大圖像的認知,決定了人的身體最基本的結構,也決定了他們的表達方式。
簡介
歷任北京舞蹈學院《藝術概論》課教師、《舞蹈藝術》副主編等。先后創作了《咕哩美》、《媽勒訪天邊》、《水滸》、《玉鳥》、《風中少林》、《花木蘭》、《舞臺姐妹》多部舞劇,作為策劃人參與了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的開播,并多次擔任“CCTV電視舞蹈大賽” 綜合素質評委。寫作并出版了多部舞蹈學術著作,其中《新中國舞蹈史》、《宋遼金西夏舞蹈史》、《中國現當代舞蹈史綱》、《怎樣欣賞舞蹈》等以及與人合作的《中國舞劇史綱》、《圖說中國古代舞蹈史》等,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曾經出訪聯邦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澳大利亞、埃及和香港、澳門地區,參加國際舞蹈學術活動并發表論文和嘉賓專題報告,受到國際學者的關注。 個人履歷 1954年,馮雙白出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畢業于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0年他進入全國第一屆高等院校美學教師進修班學習,由于受到朱光潛先生“不通一藝莫論藝”的影響,于1982年考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舞蹈史論系,深入探討研究這一課題。1985年獲碩士學位,繼而獲得藝術學博士學位。 舞蹈創造
馮雙白還長期研究并追蹤當代舞蹈創作的思潮及走向,針對中外舞蹈藝術的創作和表演,他撰寫了大量的舞蹈評論文章。在史論研究中,他高度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多次在春節期間深入北京地區的農村考察民間藝術活動,并相繼考察、研究了新疆維吾爾族、海南黎族和云南少數民族舞蹈的特色。自1998年以來,他長期深入青藏高原地區,考察藏族、土族、撒拉族的民俗舞蹈和風情,并對中國西北地區的民間藝術作了深入的學術研究。 在舞蹈研究工作中,馮雙白意識到,目前中國當代舞蹈的發展急需理論性指導,但舞蹈界存在著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為此,他積極參與舞蹈藝術實踐活動,擔任了大型舞蹈詩《咕哩美》、大型舞劇《媽勒訪天邊》、《托起明天的太陽》舞蹈晚會,中央電視臺《舞蹈世界》欄目,《中國文藝》“舞壇流韻”專欄節目,2000年中央電視臺首屆電視舞蹈大賽等的編劇、總策劃、總撰稿,獲得了高度的贊譽和獎勵。
多年來,馮雙白積極參與舞蹈界重要的文化活動,并在全國許多省區進行舞蹈講學。在全國各類舞蹈大賽中擔任評委,為中國舞蹈事業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為中國舞蹈的普及和電視藝術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