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族民間舞蹈中融入民間文化學習的必要性和實際性 1.民族文化學習的必要 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民間舞蹈在教學內容上,除了要掌握不同民族民間舞蹈的動作、動律以及舞感的把握,同時,我們還要把此類舞種的相關文化進行分析、講解。去學習民間舞蹈形成的文化背景,了解他們的多種文化因素,從而促進民族民間舞蹈教學,促進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這一新學科的建設。 2.學生選擇就業的需要 對于現在的大學生,最關注的還是畢業后的就業方向。高校的舞蹈專業,錄取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普通高中學生,在進大學之前,沒有很系統地接受過舞蹈專業訓練,舞蹈基礎沒有中專生扎實,而且學校開設的相關課程,主要是針對舞蹈語匯的學習,與民間舞相關的其他文化課和技能課的開設很少,有的學校根本沒有,這樣的課程模式訓練出來的學生,會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可如果以后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由于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知識和文化,不能很準確地引導學生達到教師提出的要求,或者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就會有礙整個教學的實施。所以在民族民間舞蹈學習時民族文化的學習也是重要的。學生大學四年,為的就是畢業后能找到好工作,好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勝任的,它只屬于有能力的人。高校方面應該努力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學習更多專業方面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面對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能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3.教育實踐的必備條件 因為實踐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要抓好實踐工作,不僅要注重學生舞蹈能力的培養,還要強調學生的文化素質,真正將理論聯系實際,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期間提早得到社會實踐的機會。學生如果能將掌握的民族文化及舞蹈能力很好地結合并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這樣可以更好地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展現出來。所以說學生在擁有良好的專業技能的同時,一定要豐富自己的專業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實踐工作,社會實踐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有別于課堂上進行專業學習的一種快感,有利于提高對自己所學專業的熱情。 結語 學生在剛剛接觸民族民間舞蹈時,身體協調和動作連接上是較難掌握的,需要加強協調能力的訓練。在學校學習的五大民族舞蹈和具有北方特色的東北秧歌、膠州秧歌,還有云南花燈都有各自的律動練習。律動練習是學習組合和舞蹈的基礎協調訓練。 另外如朝鮮族舞蹈,它通過氣息律動“快吸慢呼”體現出了朝鮮族舞蹈優美、細膩、柔和而悠長的特點,以及動中有靜、柔中帶剛的舞步特點。再如蒙古族舞蹈,舞蹈的動作多以肩部和臂部為主,如硬肩、碎抖肩、硬手、壓碗等動作,這些不同的動作形成了蒙古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而藏族舞里,膝部松弛與腰、胯動作的結合動律,再加上弓腰曲背的基本形象充分映射出了高原地區的勞動生活、宗教心理、宗教禮儀。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它的風格特點:韌、碾、擰,還有它獨樹一幟的風格體態“三彎九動十八態”,表現出來的舞姿多是婀娜多姿、舒展大方。同時,其他民族舞蹈的學習,均是通過各民族自身舞蹈獨特的氣息和體態的訓練,使學生在協調能力和身體素質上得到提高,并同時了解到了每個民族獨特的舞蹈語匯。在加入民族的文化學習后會使舞蹈的表現更淋漓盡致,比如膠州秧歌里的“韌”,在學習時如果不講授民族文化,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去模仿動作,那么在氣息和風格表現上會有一定的障礙,這是因為“韌”的表現有很多,可巧、可勁、可夸張、可含蓄等,這都與它的民族文化有著深遠的關聯。所以筆者認為民族舞的學習不單單是肢體動作的表現,更深層的是表現出它們富有的內在情感,所謂的情感內容就是與我們編的、跳的舞蹈動作相對應的知識和文化的積累。 生活和經歷帶給我們舞蹈動作和編排,歷史和文化帶給我們舞蹈想象和創作,所以,無論是作為舞蹈工作者還是學習者,都要不斷豐富我們的情感,加深我們的思想文化底蘊,才會在舞蹈的學習中有新的進步、新的發現。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2]傅謹.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J].民族藝術,2001:4. [3]李北達.民間舞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 [4]隆蔭培,徐爾充,歐建平.舞蹈知識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4. [5]朱民石,項燕.情是舞蹈藝術構成的因素[J].舞蹈,1993:3. [6]賈安林,鐘寧.中國民族民間舞初級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7]馬力學.中國民間舞教材與教法[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7. [8]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9]袁禾.中國舞蹈意象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5. [10]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4.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音樂系 (責任編輯:鞠向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