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新興的高薪職業,或許應該加上舞蹈編導。記者最近從正在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悉,這次的參賽劇目除了芭蕾部分之外,全部要求是兩年之內的原創新作,而編這樣一段舞蹈得到的報酬,最高達1分鐘1萬多元。舞蹈編導為何能獲如此令人咋舌的“薪水”呢? 費用水漲船高 據一位舞蹈界人士透露,如今一段5分鐘左右獨舞的編導費用,少則一兩萬元,多則五六萬元,這還不包括音樂編寫和服裝制作,比10年前足足翻了一番。此次前往北京參加“桃李杯”比賽,上海帶去了50余個節目,其中原創節目達40個,是歷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據記者了解,其中有三分之二原創節目是專門從北京等地請來著名編導編排的,為此花費了約150萬元編導費用。 東方青春舞蹈團團長陳飛華表示,編導費用的增加是客觀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國內優秀舞蹈編導的數量不多,所以“物以稀為貴”;其次就要由其所編排舞蹈的市場效應和藝術水平來決定了。一個好編導的舞蹈作品不僅要有藝術性,也要有商業性,觀眾愛看了,有了市場,花再高的編導費用也會有回報。陳團長舉了幾個例子,如之前參加過“桃李杯”舞蹈比賽的獨舞《醉鼓》《旦角》至今久演不衰,而該團獲得第六屆中國舞蹈比賽銀獎的群舞《當代節奏》,已經依靠這兩年的演出,把編導費收回了。“所以,好編導的費用花得值。” 看重長期回報 如果說上海戲劇學院為“桃李杯”比賽請編導編舞是一種投資的話,那么這樣的投資又能帶給學校什么好處呢?上戲負責帶隊的葛朗團長告訴記者,學生們能夠在舞蹈比賽中獲獎,是對學校教學水平的極大肯定,“這樣的榮譽不僅能為上戲拓展日后的生源,也能為學校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奠定扎實的基礎。” 不過,之前幾屆“桃李杯”的狀況表明,用于比賽的舞蹈除非獲得大獎,否則很難在日后繼續演出,這樣一來,巨額的編導費用豈非石沉大海,難起波瀾?“我們也想過這個問題,所以這次等學生回來之后,我們準備了面向社會的匯報演出。”葛團長還透露說,學校準備在國慶節前后正式成立上戲青年藝術劇院舞蹈團,讓這次比賽中表現突出的尖子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有朝一日,等他們成長為優秀的舞蹈編導之后,上海選手參加比賽就不用再花昂貴的費用請‘外援’,而可以用相對便宜的本土人才了,這也算是一種長線投資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