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永恒主題。特別是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的靈魂。1998年2月14日***主席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這一論述不但闡述了創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巨大作用,而指明了人才培養的方向:教育必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音樂教育建立在音樂藝術基礎上,是在幼兒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的,與其它科目的教育一樣,有能力有責任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諸方面得到發展。當今的音樂活動應該摒棄 "教師帶,幼兒跟"的模式,應當注重幼兒對美的感受、能力的培養、創造力的發展。 一、利用好奇心引導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探索是創造的前奏,而好奇心又是探索的原動力。因而培養幼兒的好奇心,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并因勢利導,使之成為創新思維的源泉是十分重要的。在進行"打擊樂"教學活動中,我發現幼兒對各式各樣的樂器十分感興趣,他們忍不住好奇心這里摸摸那里敲敲,弄得活動室里一片噪音。剛開始時我為了將活動任務完成總是把樂器收起來,講解示范完了才發給幼兒,結果我發現幼兒對我的講解不感興趣,注意力始終在樂器上,教學效果并不好。經過思索后我決定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去掉枯燥的講解,活動一開始就放手讓幼兒自由地去感覺觸摸各種樂器,讓他們在玩的過程中自己探索這些樂器的特點和用法,當幼兒遇到困難時自然會提出問題,我就鼓勵他們互相幫助解決問題,再進行引導,結果我班的幼兒不僅每次都積極參與"打擊樂"活動,而且對活動內容掌握得很好。這一舉動,不但很好地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鼓勵幼兒積極探索,還為幼兒的下一次創新實踐提供了參與的動力,形成了初步的創新精神。 二、重視想象力的發展,為創造打下基礎。 想象是一種異常活躍、大膽的思維活動,是人們在創造活動中獨立建構新形象的過程。音樂作為一種以時間上的流動音響為物質手段來塑造的藝術形式,無論在時間、空間及物質形態上都有廣闊的想象余地。首先想象作為創新的基礎,必須在音樂活動中充分發揮。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它主要通過人的聽覺,引起一定的聯想,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在頭腦中產生豐富的形象,同時音樂又是表情性和造型性兼而有之的藝術,因而音樂活動對培養人的情感和聯想、想象力等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幼兒音樂教學活動中,應注意引導激發幼兒的音樂想象能力,同時調動幼兒的情感體驗,使之全身心地融入音樂中,與之共歡慶,同傷感,從而才能讓幼兒在體會理解的基礎上去創造。從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培養幼兒的音樂想象力很重要的一環就是提高幼兒對音樂的理解力,這里所說的理解力不應該只是表現在歌詞的講述,律動、舞蹈動作的編排識記上面。我們應該引導幼兒了解一些比較淺顯旋律性強的曲調,從而為幼兒進一步發揮想象自編歌詞、律動等打下鋪墊,這是進行創造的一個重要基礎。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和感覺,我們不能強求每個幼兒都按照老師對音樂的理解去體會和感知,更不能將幼兒局限于統一的模式。我們要鼓勵幼兒多想、大膽地想,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給孩子獨自去感受樂曲,去想象,去判斷,讓幼兒不受老師的影響發揮想象,自由地體會曲子所表達的意思以及描述的意境,同時要鼓勵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想象和意見,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創造與環境相結合,在實際生活中進行創新。 環境是孩子的啟蒙老師,離開生活環境的教育是蒼白空洞的。同樣,如果教幼兒學習音樂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脫節,這樣的音樂活動就不可能發揮音樂教育應有的教育功能。只有把握幼兒實際生活中的現象、細節,結合幼兒接受音樂教育的能力和特點,切合音樂教育實際需要向幼兒進行教育,才能有效地發揮音樂教育特有的教育功能,逐步完成音樂教育促進幼兒發展的任務。幼兒時期這一特定的年齡段,使幼兒的思維及能力定位在生活最基層的部位,他們的生活經驗是有限的。音樂創新教育活動選材是很重要的,要來自于孩子們的生活,充分體現幼兒的想法,從實際出發、于平凡中出新。只要老師們能遵循幼兒音樂教育的規律和特點,恰當地選用教材,細心地研究教材,從中挖掘有助于培養能力的教育因素,結合幼兒的生活環境、學習活動,切合幼兒實際情況進行音樂教育,幼兒就能得到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幼兒有了一定的音樂能力之后,再結合與教材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生活體驗,引導幼兒感受和領悟音樂的情緒情感和教育內涵,這樣就能促進幼兒多方面的發展。劉白羽在創作經驗中總結說:"對一個創作者來說,是生活中的種種具體的動人的形象打動你,給你帶來思想、認識,你通過復雜的生活形象,才提煉出你的理解……,這就是所謂的來源于生活。"無論在小、中、大班的音樂活動中,我都利用一切適宜的時機帶孩子們去接觸周圍的生活環境,春天來了我帶他們到野外去看農田、燕子;夏天來了我和他們一起去小河邊看魚、聽青蛙的叫聲;秋天我們去看收割、聽真正的勞動號子;冬天我們去打雪仗、堆雪人、看雪花的形狀……在音樂教學時,孩子們就能把這些生活體驗融入到歌曲、舞蹈中而不會感到創作是那么困難。我深信只有在生活中積累了充足的經驗才能有所創造。 經過較長時間的音樂教學實踐,我認為音樂可以貫穿于生活的每一環節。我們不應該將音樂教學內容局限于一兩節課堂教學活動中,這種音樂課堂教學的模式應當給予打破,我們可以將這些教學內容分散到一日活動中,在各個環節中滲透音樂內容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應當給予重視的是一日生活中貫穿的音樂活動要為這一日安排的音樂教學內容服務。 四、創造的關鍵在于動手實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創造力在他們的手指上。"這充分說明動手實踐是創造力培養的關鍵。傳統的音樂教學多是動口不動手,這就是限制幼兒創新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因而,要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就必須讓幼兒養成動手又動口的好習慣。在教學中,應當引導他們根據對歌曲的認識,用手打節拍;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想象用手表達情感;有時,還要配上相應的場景與道具,讓幼兒利用這些場景與道具進行表演,表達歌曲的意思。這些動手的活動,都不失為培養幼兒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幼兒在這些操作活動中就嘗到了創造的樂趣。我通常在教學歌曲的過程中都要求幼兒根據歌詞進行動作的創編,比如在《好娃娃》這一音樂活動中,由于歌詞較長幼兒記住較困難,我就讓幾個小朋友分別扮演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娃娃,而且提供了相應的道具,幼兒在表演的過程中很快就記住了歌詞而且演唱得十分有感情,最后孩子們還替換上了別的歌詞,像"我給爺爺端杯茶"換成了"我給爺爺捶捶背",還配上了相應的表演,在這樣的練習過程中,不但鍛煉了幼兒的動手實踐還培養了幼兒大無畏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當然,幼兒對音樂進行創造,離不開對音樂基礎知識的掌握,對于必要的音樂知識教師還是應當引導幼兒學習理解。另外,培養幼兒音樂的創造能力還要多鼓勵。幼兒的音樂創作畢竟是幼稚的,教師應很好的保護這些創造的最初火花,讓幼兒明白音樂創造并不是高深莫測,而是妙趣橫生的。 音樂創新教育順應當代教育改革的思路,我們幼兒教師不應該把它視為一個任務而挖空心思生搬硬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要留心觀察可以創造出新意的地方,將它們靈活運用到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重視幼兒對音樂的熱情、思考和創造,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嶄新的音樂教育教學環境,在音樂創新教育活動中發揮他們無窮的潛力,讓他們自由、主動、積極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