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觀音》在春晚上的亮相使他成為了目前中國最棒的一個舞蹈。日前,該節目的編導張繼剛做客《可凡傾聽》,揭開了“觀音”身后的四大秘密。 秘密1:“千手”創意來自何方? 張繼剛是一個經常在各地講學、游歷的人。每次排練結束,他總要去看看當地的名勝古跡。在此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地方都有“千手觀音”這樣一個形象。“一個頭,有很多只手,這個直觀的形象讓我感到非常美麗,我總在想這樣。一個形象搞成舞蹈形式一定將有獨特魅力。”這便是《千手觀音》最初的意念。2000年,張繼剛正式成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藝術指導,那年為了美國的一次演出需要排一個舞蹈,突然,一個想法從張繼剛的腦子里跳了出來―――我要創作《千手觀音》。 不久,便直接誕生了《千手觀音》的第一個版本,那時候整個舞蹈只有12人。2004年,《千手觀音》作為指定節目必須出現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的中國8分鐘上。張繼剛覺得僅僅12個人太過單薄,于是他向殘聯領導“要人”:“我要40個聾啞人來當演員。”當時的殘聯劉主席向張繼剛求饒:“我們團最多能給你9人,而且都是男孩子。”無奈之下,21人版本的《千手觀音》出現在了雅典。張繼剛說:“這個版本最大的不同就是結束的時候‘千手觀音’以她的千手迎來一個失去了雙臂的孩子。這是一個很人性化的場面。” 秘密2:“千手”齊整如何做到? 張繼剛對待手下的小演員們很嚴厲,嚴厲到近乎苛刻。他從不因為這些孩子是殘疾人就放低標準,因為他希望這些孩子們能展現出和健全人一樣完美的藝術。正是在這樣的要求下,演員們的日子過得很苦。張繼剛不懂啞語,每次排練,他至少要配備兩個手語老師幫助教學。一個說累了,換另外一個接著比劃。交流可以通過手語“翻譯”來傳達,但是動作必須靠個人的強制記憶。張繼剛說:“每個人手的位置只差那么一點點,稍微有點錯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我們必須通過強制的手段訓練出身體記憶,這也是整個舞蹈中最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