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更是丹巴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丹巴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史書更有“夷谷每逢喜慶,輒跳歌莊”的記述。歌莊,即鍋莊,是丹巴舞蹈中最富民族和區域特色的藝術明珠,由藏族舞蹈歷久演變而成,形成于隋唐。在節慶日、婚嫁、修房造屋、廟會、郊游、豐收及一切聯歡場所都要跳,意在表達歡樂、吉祥、歡迎四方賓客之意。 丹巴鍋莊因地域和語言差別,形成革什扎、巴底、二十四村、小金區四大流派,主要有納頂的兔子鍋莊、孔雀鍋莊,三岔溝的豹子鍋莊、打靶鍋莊,巴底的鹿子鍋莊等等。在稱謂上,中路、梭坡、納頂稱“卓”,巴底稱“達爾嘎”,革什扎稱“思鞠”。對參舞者人數不限,可多可少,但講究禮儀和裝束,充分發揮出了嘉絨藏族服飾的潛能。男性戴狐皮大帽,穿金色、藏青色、繹紅色氌尼藏裝,并配精細藏鄉裝飾,踏藏靴,背嘎烏,佩腰飾;女性按老、中、青分春、夏、秋、冬著裝,頭頂繡花方帕,身著油綠、紫繹、赭紅、翠藍、藏青水獺皮鑲邊外套,下著百褶五色裙,腳踏藏靴,胸垂銀白色嘎烏,掛鏈、鈴鐺、珊瑚等飾品,頭戴碧玉發箍、藍寶石、黃寶石等,顯得雍容華貴、富麗典雅 (注:此答案不代表舞網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