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提起萬瑪尖措執導的《博回藍天》《風之谷》,相信舞迷并不陌生。4月14日,萬瑪尖措帶著他的作品《香巴拉》回到家鄉青海,在西寧開啟《香巴拉》全國巡演的首場演出。7月,這位青海首位文化部最高獎文華獎獲得者將帶著他的團隊參加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 處女作顛覆“差生”形象 萬瑪尖措出生于海南藏族自治州,曾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萬瑪尖措的舞蹈首秀,是在學校舉辦的一次舞蹈比賽上。當時,看同學們都為比賽做準備,萬瑪尖措萌生自己創作的想法,他帶著班上的另外兩名同學改編了一支踢踏舞。 “創作最初期的形態就是模仿,我當年改編踢踏舞的靈感也來源于父親的作品,不過效果不錯。從那之后。我改變了老師眼中的差生形象。”萬瑪尖措笑著說,他改編的藏式踢踏舞讓人眼前一亮,感受到創作更能體現自己的藝術才能。 萬瑪尖措覺得,學生時代的作品有些叛逆,更多人認為,他的叛逆是突破常規的大膽創新,獨特的思維和創作編排風格,被業內專家和觀眾盛贊。他多次受邀與國內外的舞蹈演員和團體合作,創作各種形式和內容的舞蹈舞臺作品20余部,獲得國內外專業舞蹈賽事獎項的作品共有19部,他也是青海首位文化部最高獎文華獎獲得者。 《香巴拉》:夢想綻放 “《香巴拉》是我心中的一個夢想。” 萬瑪尖措說,創作一部表現藏文化的舞蹈劇是他的心愿。2012年,《香巴拉》在國家大劇院首演,萬瑪尖措十幾年的心愿終于實現。 14日晚,《香巴拉》西寧首演在青海武警總隊禮堂舉行,從舞臺背景到演員服飾,都非常簡單,全劇沒有明顯的故事情節,除了幾段配樂外,只聽得到演員呼吸聲和腳步聲,但觀眾都很投入。 整場演出的高潮在于彩沙壇城的制作到毀壞的過程。舞者屏氣凝神制作了一座色澤艷麗的彩沙壇城,正當觀眾沉浸在寧靜的氛圍中時,舞者突然在沙畫上翻騰跳躍。彩沙壇城的“曇花一現”,正是萬瑪尖措對人生的感悟。他認為人的一輩子就像彩色的沙粒,代表各種各樣的情緒和事件。 在演出現場,不時會聽到觀眾的小聲議論“看不懂”“不知道在說什么”。萬瑪尖措的回應卻是生活人人自有體驗,每一名觀眾的反應都是舞劇的一部分。 萬瑪尖措希望通過《香巴拉》,幫助人們探討如何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間取得平衡。《香巴拉》沒有特定的故事主線,它只是一種態度,一種感知。演員的表達,帶給觀眾的是不同的情感,觀眾不需要知道故事是什么,只要知道自己感受的是什么,這就夠了。 受邀參加歐洲頂級戲劇節 從單打獨斗到成立萬瑪舞蹈劇團,萬瑪尖措一邊用最諳熟的舞蹈形式展示所思所悟,一邊試著接觸更多載體,比如拍攝電影、創建香巴拉藝術空間、開設香巴拉學堂等。 雖然萬瑪尖措從十二歲就離開青海,但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情感。談起青海的原創舞蹈,萬瑪尖措說,每次回家鄉,都有不一樣的感受,青海的原創舞蹈水平在一點點提升。青海的傳統民族舞蹈想要與國際接軌,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語言方式,拓闊思路。只有不斷挖掘和推廣各種各樣的青海文化形態,才有可能跟外界溝通。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萬瑪舞蹈劇團受邀參加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是歐洲最高規格的戲劇節,萬瑪舞蹈劇團的《香巴拉》作為全國唯一被邀請的舞劇,將在戲劇節上演出23場。“演員的費用需要幾十萬元,巡演目的就是為了湊這筆錢。”萬瑪尖措笑著說,雖然現在不少企業有意贊助,但他仍希望能與青海的企業合作,把青海文化推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