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之死》由俄國舞蹈編導米哈伊爾·福金在1905年為安娜巴甫洛娃創作。表現了人類與命運,死亡進行搏斗的堅韌頑強精神,表現了人類對生命的渴望。《天鵝之死》有著震撼人們靈魂的力量。自1905年在俄國彼得堡初演以來,每次演出都給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 在寧靜皎潔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鵝憂傷地抖動著翅膀,立起足尖緩緩移步出場,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白天鵝身負重傷,將與世長辭,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飛向天際。她輕輕地抖動翅膀,艱難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嘗試著飛離湖面。生命在呼喚著她奮力與死神拼搏,她終于奇跡般地展翅旋轉飛翔起來了,生命的光輝重新閃現。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鵝緩緩屈身倒地,漸漸合上雙眼,一陣陣顫栗似閃電掃過她全身。最后,她在顫抖中竭盡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遙遙指向天際,表現出她對生的愿望。隨后,慢慢地閉上雙眼默默死去。 被譽為“最美天鵝”的世界芭蕾巨星烏里安娜洛帕特金娜每一次表演天鵝之死都不盡相同,已經達到了隨心而舞的境界,經典中的經典,被強烈感染到了。最后的那一記掙扎,刺痛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