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雙人舞《萋萋長亭》 舞蹈編導:梁群、劉琦 舞蹈音樂:選自華彥鈞《二泉映月》 舞蹈演員:山翀、汪洌 舞蹈榮獲中國首屆“荷花獎”作品銀獎,表演金獎;2000年首屆電視舞蹈大賽金獎;2001年在莫斯科舉行的首屆國際德爾菲藝術比賽中,作為代表中國的唯一參賽舞蹈作品,獲得了特別大獎。 萋萋長亭,不由讓人想起“長亭送晚”的詞句來,但因不是故人相送,而是夫妻別離,不免惆悵之意更盛。舞蹈《萋萋長亭》沒有“因”的鋪陳,也不見“果”的繼續(xù),而是以“長亭”為場所,畫地為牢向觀眾細述“自古傷心多別離”的那一送別場面。編導不假借任何舞臺布景、道具、語言,而是通過動作的屬性——急緩、輕重、剛柔、直曲和動作的舞臺線路來表現(xiàn)人物關系、場面狀況和思想情緒,充分開拓舞蹈語匯自身的示意傳情之功能。從舞臺布局的角度上看,編導采用了2點至8點(舞臺的前左、右兩角)的斜向線路,所有的動作套路于這一區(qū)間內往復,突出了“長亭”的綿長。而舞臺的光區(qū)也較窄長,且色調低暗,既似夕陽西下,又若黎明即起,“光氣氛”的渲染使離別的氛圍更加濃重。演員于外線區(qū)域上的動作流動,加之低暗的光調讓人不禁時時想起那“似有還無”的萋萋長亭。 古典舞《萋萋長亭》的語匯特征既保存有古典之神韻又不乏現(xiàn)代技法的運用?!皥A”作為中國古典舞的主體輪廓形態(tài)在《萋萋長亭》中隨處可見。中國古典舞講究身法,兩位襲承古典舞的演員在《萋萋長亭》中極好地將身韻“活學活用”到動作的招式中去。各種提,沉、沖、靠、含、腆等身法的運用形成動作勢態(tài)上的舒暢、閃凝、蓄發(fā)、延續(xù)的特點,成為刻畫人物心理和情緒的點睛之筆。 作品在編導上的成功之處,首先在于舞蹈中運用雙人舞技法的流暢性。編導一改傳統(tǒng)中手扶肩托,一板一眼的把位規(guī)律,而是由每個托舉動作的發(fā)力點人手,從動力起源出發(fā),并利用男女演員自控與互控的方式,尋找一種特殊的互力起源出發(fā),并利用男女演員自控與互控的方式、尋找一種特殊的互力關系,形成了它特有的支撐點與重心。它帶給我們的是如此強烈的多變性與連貫性的雙人舞把位的新觀念,舞蹈中多處出現(xiàn)高難度托舉把位的連續(xù)轉換以及空中、地面的造型舞姿,流動舞姿中重心的失衡變化,而舞者并未顯露出絲毫的牽強之態(tài),反而給觀者一種自然流暢,輕而易舉、一氣呵成的感覺,這其中編導的苦心與功力便可見一斑。其次,依據(jù)的中國古典舞深厚的文化底蘊及獨特的民族風格,無論是“圓、曲、擰、傾”的動作體態(tài),還是“欲左先右”的運動規(guī)律,編導在雙人舞的編創(chuàng)風格上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或淋漓盡致,或點到為止。中國古典舞所特有的身法韻律和審美風格給予了它一個很大的語言契機,編導利用舞者的肢體架構展示了具有審美特征的民族舞姿的靜態(tài)造型與舒暢流動,同時,幾處極具特征的舞姿跳躍及旋轉,經(jīng)過編導的變化與處理,使舞蹈更增添了幾分色彩,而這一系列的巧妙編排,既突出了中國古典舞所特有的審美風范,又處處輕描淡寫不留痕跡,時而獨具匠心,時而寫意帶過,時濃時淡,時隱時現(xiàn),古典舞的意味及神韻如甘露般融進了每一個動作處理與細節(jié)變化之中,使整個舞蹈也隨之生動,潤澤起來。那新穎別致的托舉,那靈巧輕捷、凌空變化舞姿以及二人用肢體架構的美麗造型,使人目不暇接。更使人動情的是這段雙人舞蹈所表現(xiàn)的那種難分難舍的幽深離情。可謂“舞中有情,情中生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