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舞蹈教學 主講: 熊瑩 傣族舞蹈體態的基本特征:“三道彎”是傣族舞蹈富有雕塑美的典型的基本特征。第一道彎從立起的腳掌至彎曲的膝部,第二道彎從膝部到胯部,第三道彎從胯部到傾斜的上身。手臂的動作也是三道彎:指尖至手腕,手腕至肘,肘至臂。腿部的動作還是呈三道彎:立起的腳掌至腳跟,腳跟至彎屈的膝,膝至胯。這種身、手、腿“三道彎”的體態造型是與他們生活在亞熱帶地域,與姑娘著緊身上衣、長筒裙,與他們信仰小乘佛教,與他們視孔雀為圣鳥而極為喜愛等等,均頗有相關。我們可以看出,服飾的特點、佛教的雕塑、孔雀的姿勢神態等都較為直接地反映在傣族舞蹈中。 傣族民間舞蹈的基本手型有:掌型、曲掌型、冠形(模仿孔雀頭)、嘴型(模仿孔雀嘴)、爪型(模仿孔雀爪)等;基本腳型主要有形成三道彎的勾繃腳;基本手位有:“低展翅”、“平展翅”、“雙合翅”、“抱翅”、“JI質展翅”等。其舞姿造型上的“三道彎”即是模仿棲息在樹樁上的孔雀,那長長的尾翅垂下來的自然的三道彎形態。 傣族舞蹈律動的基本特征:傣族人民生活在亞熱帶地區,由于天氣濕熱,又生活在“寧靜的田園”中,人們不喜歡激烈的活動,所以舞蹈動作較為平穩,儀態安詳,跳躍動作較少,節奏大都為2/4拍連綿不斷的節奏型,舞蹈基本動律多為腿保持半蹲狀態,重拍向下,雙膝在彎曲中屈伸、動作,以屈伸帶動身體顫動和左右輕擺;腳多為腳后踢,踢起時快而有力,落地時輕而穩,這種律動不僅模擬孔雀行走時的步態,還頗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內在的含蓄健穩的力量美。 舞姿造型的“三道彎”和“一順邊”兩者融合后形成多種柔媚線條的組合,體現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詳、舒緩的規律特點。舞姿“一順邊”來自于人們的勞動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揚場勞動時的步態和形態。又如農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風篩選谷時,手、腳、身體一致,都順著一個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僅有三道彎的特點,也具有“一順邊”之美。 傣族舞蹈典型的表演形式: “孔雀舞”是傣家最喜愛的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也是傣族人民審美特征的生動具體的體現。其表演的形式是:一種是以廣場上表演片段為初始的,由男子挎道具舞蹈,舞者頭戴塔盔假面具,身穿繪有孔雀羽毛花紋的衣衫,腰部系上用彩紙或彩綢扎成的雀身和雀尾,表演時雙手拉線牽引雀尾以使其舞動,內容多為表演孑L雀的林間漫步,溪嬉戲,飛翅下山,拖翅、曬翅、尾翅、飛翔以及極為精彩的開展抖翅等。這種孔雀舞借助道具的表現力,使舞蹈更具形象化,但它同時卻又影響了舞者身體動態的發揮。 女子傣族舞蹈《孔雀飛來》 表演徐萌 另一種“徒手的,孔雀舞是道具舞的進一步發展。傣族舞蹈家毛相率先改革了笨重的面具和舞具,吸收了許多外來民族舞的動作和技巧,如漢族的圓場步,蒙族的碎抖肩等。1957年他和白文芬表演的《雙人孔雀舞》在蘇聯莫斯科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銀質獎。同年由中央歌”團金明編導的群”、由崔美善等…表演的《孔雀舞》,對原民間舞作了新的創作和發展,以浪漫的色彩和寫意的表情升華了作品主題,榮獲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金質獎。 《傣族嘎光組合》 “嘎光舞”也是傣族民間舞蹈的主要表演形式。傣語意為“圍著鼓跳舞”,表演形式自由,時間地點不拘,男女老幼皆可參加,是民族風格濃郁的自娛性舞蹈形式。舞者圍著象腳鼓和錯鑼屈膝半蹲并均勻顫動,以手部的轉腕動作,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彎”和“一順邊”。男子舞蹈時還有較大幅度的俯仰、轉身和劃動手臂動作。近年,由群眾舞蹈工作者加以規范的“新嘎光”,在德宏地區普遍展開。新嘎光不強調顫動,步法為錯步或點步,舞姿活潑、歡快、瀟灑自如,深受群眾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