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禹彤診療:編舞者基礎問題一“編舞初期出動作” ——回:“卓婭” 卓婭問: 萬老師,我特愛舞蹈,愛它那份自由,更向往跳自己編的舞。可是學習三個月了,為什么每次在編舞中,我總感覺新出現的動作要比原來已編好的動作更好,從而致使我的作業中總是不停地更換動作,甚至似乎沒有結束動作狀態和還原狀態的傾向,這樣下去會導致什么樣的結果呢?老師,我該如何走出這一困境呢? 答:卓婭,你好! 非常愿意與熱愛舞蹈的人交流。你所說的這種現象在初學編舞者身上屬常見的。它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出“東西”慢,忙活了半天還在原地打轉,即使有了一定的時間長度,也是零散的。 問題出在你的關注面就是“出動作”,老在動作上繞,殊不知動作在作品的構成中是最小的單位,即最表層的,當然也是最先需解決的。在編舞時,首先對動作需要尋找和選擇,尋找內心與動作可“代言”性,這個代言性就是你要編的是什么?選擇哪些動作更適合內心表達,即讓動作成為語言。即便是初期的編“動作”,也是要有一個選擇,作為你“編”的可能。在技術上要看到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關系來安排。對待動作不能從單個動作在來看,起碼要看到句子與句子的關系。 在編舞中動作就像一個個的詞語,我們要利用動作組成一句話和組織句子關系進行滾動,便能成為一個的段落。段落與段落之間層層推進,形成作品的結構完成。還記得小時候寫作文前要學會用詞造句嗎?編舞就像寫文章。而你所犯的毛病就是不斷的在換詞語,而沒有關注那個造句的形成,即使重復勞動,也不可能入門,概念不對,所以“東西”很難繼續下去(沒有依據,這個依據就是魂嗎?沒魂,自然就有困境嘛)。這種狀態再持續一段時間,你就會對編舞失去興趣。 從你的述說中能看得出你是個感性的人,很好,這是搞藝術所需具備的。但是編舞不光需要感性還需理性的引導、梳理。 建議:在編舞之初首先要大膽、大量的做,不要馬上就力求做到最好,而是先要有概念、有依據,有的放矢,然后再對其進行修改。 試試看,希望所說的能對你有所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