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專場演出《武瘋II-黑白之境》。(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李勁松是武者,也是舞者。(馬來西亞《光明日報》) 中國僑網12月2日電 據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報道,古時,武術就是一種防身、生存本能;今天,它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外,還可以是什么?從小開始習武的馬來西亞華人李勁松,經過多年來不斷的探討,開創了全新獨有的藝術概念——武舞。 劍,古代有“百兵之君”的雅號。無招無式,只有和。李勁松習武23年,將潛藏于心中的劍,漸進于有形幻化無形,寓意《十年一劍》牽引出扣動心弦的飛動之美。 現年34歲的李勁松習武23年,創辦了武藝坊16年。個子高瘦的他因為小時住家附近有個武館,每次武館敲鑼打鼓時總會爬上天臺觀看。雖然幾歲時不懂事,但那種感覺很好,看到人家打拳扎馬步,覺得很帥。11歲那年,他在朋友介紹下加入武館,踏上武學之路。 當時,李勁松學的是少林南派武術洪家拳,總教練是來自中國的呂榮添,也是大馬新山廣肇會館武術團的創辦人。習武兩年后,李勁松13歲第一次參賽就獲得一個南拳冠軍,接著他就參加了不少柔佛州及全國性的武術比賽,一心往武術方面發展。 18歲時,李勁松加入馬來西亞國家武術隊,獲得大馬全國性武術比賽冠軍,開始參加國際性的武術比賽,頻密地參加各種不同的比賽。就在當運動員的那些年,他反問自己:“武術除了是比賽項目,爭取榮譽的同時,它還可以是什么?” 習武者不應好勇斗狠 李勁松開始尋找相關數據。“當時的網絡并不發達,我只能從有限的書籍找數據。我發現到所謂的武術是指舞蹈的‘舞’。古時的宮延,有人從自衛術中呈現出舞蹈給皇帝看,我就想到武術本來就是一種藝術,武術也不只可以搬上舞臺,還有它流傳多年的哲理。” “拆開‘武’字來念,它就是`止戈’,停止戰斗的意思。也就是說,一場戰斗通過習武者停止下來。所以習武者不應該是好勇斗狠或喜歡打打殺殺的,他是有能力通過武技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制止社會亂象的發生。” “古時的詩人除了喜歡吟詩、寫字、作畫、彈琴,也喜歡武劍,所以武術在某程度上是很高雅的。”有了這想法后,他直覺認為武術也是藝術,就開始發展武術結合舞蹈的概念。 他在國際上看到一些武舞的表演,很多時候是一批舞蹈員和一批武術者同臺表演,舞蹈者在跳舞,武者則在做打武術動作,并沒有做到真正的結合。他想做的是武和舞相融的一個表演。最后,他創造了一個全新的藝術概念——武舞。 用劍游刃武學境界 以前做運動員時,劍不是李勁松的比賽項目。不過,他的作品《王者劍》和《霸王別姬―殉道者的樂章》都選用劍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象征。后來,他很自然的重復了劍做道具。 “我覺得劍賦予的不只是一個武器或道器,它有很多的想象空間之余,也有一些精神上涵養的存在,所以這次我繼續發展了以劍為主的作品。” 在發展作品時,他比喻人就是那把劍,更多時候是用人來傳達出劍的精神。“但很多時候是用棍子或竹子來代替劍,因為我覺得它有很多想象空間。如果我手上拿著一把劍,它就只是一把劍。可是如果我手上拿著竹子,你可以說它是劍,可以說它是一片竹林,我甚至用棍子設計出很多空間或建筑物。” 《十年一劍》中有一場段落叫《行俠》,共有12個武者拿著竹子拼湊出很多空間,比如門框、窗口、圍欄方等。 “看看傳統的戲劇,戲子要跨過門坎,你是沒有看到門坎,他只是做動作;或者是他在騎馬,只是拿著馬鞭。所以它有很多意象的東西在傳達,我就利用這想法傳達空間。比起傳統戲劇,我更能呈現出實體。” 東方精髓貫徹到底 李勁松的最新創作名為《十年一劍》,但他的團隊成立了16年,為何今年才來一個“十年一劍”?原來,這是去年15周年時想要做的演出,后來因故擱置。 “對華人來說,數字上有很多所謂的一個小結。我選這題材也是想為我們的創作或武舞的概念,做一個小結或小小的里程牌來總結我們在過去這些年來的努力。” 李勁松說,《十年一劍》其實對習武者來說也是一種本來應該有的精神,因為很多從最基本的功夫到武術的拳法都是需要時間去累積,而這些訓練很多時候是重復性的練習。 “你要把東西練好,比如扎馬步,并不是說你學會那個動作,扎得出那個型就可以。沒有持續的練習,你很難把你的架或所謂的功力儲存好,打出來就有點外行,很不像,就是所謂的花拳繡腳。” 他強調,在中國傳統的訓練里就是很多復制性,就是同一個藝術讓任何一個人都能夠掌握的方法。不像西方的現代舞或表演藝術可以是因人而異,東方的訓練是一種精髓貫徹到底。 《十年一劍》敘述武者對體認自身修為的追求與認知,重新回到充滿禪意的傳統文化精神,尋求人與自然界的共融共生。 每一次的試煉,歷經萬水千山尋覓,直到參悟真我,跨入“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之境。 改編霸王別姬贏掌聲 這幾年來,李勁松頻頻受邀在國際上演出,包括印度尼西亞、英國倫敦、中國香港等等。他也通過座談會分享武舞概念,通過工作坊或課程讓當地群眾一起學習。 2014年11月初,李勁松的團隊受邀到中國南寧參與東盟國際戲劇節。 “在出發時,我就跟表演者說,這是我們第一次回到中國發源地做正式的演出,意義很不同。我們做的不單止是一個武術表演,而是一個武術結合舞蹈并聯合劇場的演出。” 很多專家學者前往觀賞李勁松的武舞,并給予很好的反應和回饋,讓他感到非常開心。 “我們當時演的是《霸王別姬―殉道者的樂章》。很多人都聽過霸王別姬的故事,不過我們演的不是霸王或虞姬的故事,或者是李碧華小說電影版本的《霸王別姬》,而是從一個海外華裔重新看待東方文學的一種觀點出發,改編故事后的作品。 “我們畢竟不是在中國土生土長,感受不到故事里所講的春夏秋冬,很多山林的意境到底是什么,我們根本感受不到。我們生長在多元文化民族的國家,所以我以一個文化認同為方向。”(李翠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