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3日至18日,《大河之舞》20周年紀念版,將破第七次紀錄,于文化廣場連演六場。 那么多音樂舞蹈秀中,《大河之舞》是少有的“常青樹”。自1995年世界首演,這部愛爾蘭踢踏舞已在46個國家吸引2500萬觀眾觀看,有一對美國夫婦甚至連續追看28場。就算是中國,《大河之舞》也已經來過六次。2015年1月13日至18日,《大河之舞》20周年紀念版,將破第七次紀錄,于文化廣場連演六場。 愛爾蘭踢踏舞最早是愛爾蘭當地一種帶宗教性的“禁欲”式舞蹈,其特點在于,舞者保持上半身直立挺拔,兩手垂立,雙腳則45度交叉跳出花哨舞步,同時用帶鐵掌的踢踏舞鞋在地板敲出整齊劃一的踢踏聲,營造磅礴的聲勢。《大河之舞》對愛爾蘭踢踏舞的革新之處在于,舞者上半身稍有解放,對人體有了動作的補充,不再那么嚴謹拘束。 創立至今,《大河之舞》制作方共培養出四支踢踏舞團隊,分散于全球共四個大范圍地區進行巡演。每支舞蹈隊都用愛爾蘭河流命名,舞者相互之間也有流通調動。因在舞蹈、舞美和音樂設計上都受版權保護,《大河之舞》在2000年之后便再也沒有改動,這一方面為《大河之舞》在世界各地以相同質量巡演提供了保證,但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它進一步的發展和發揮。 在舞蹈編排、舞美設計、舞者陣容上均做了升級處理的20周年紀念版,算是有了一個突破口。此前,《大河之舞》慣以氣勢陽剛的男子踢踏舞震懾人心,紀念版則新增了一段女子踢踏舞以添“柔美”。另外,受制于演員簽證等原因,《大河之舞》原版中的俄羅斯舞蹈在中國并不常演,此次,6位俄羅斯演員將攜俄羅斯舞蹈復歸全劇,演出陣容更為龐大,時長也從100分鐘擴容為140分鐘,成就“史上最長”的《大河之舞》。為了中國巡演,紀念版還“入鄉隨俗”特別置入了1分鐘中國音樂—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和老電影《上甘嶺》主題曲《我的祖國》,以增驚喜。 當然,最經典的設計仍舊保留在《大河之舞》中,“否則不就變成《舞起狂瀾》了?”去年,《大河之舞》接棒之作《舞起狂瀾》曾在上海演出兩場,票房不俗。兩者區別何在?《大河之舞》中方巡演經理張力介紹,就像《指環王》三部曲,兩者在踢踏舞這根主線上基本一致,但相對來說,《大河之舞》更傳統,對愛爾蘭踢踏舞有更集中的展現;《舞起狂瀾》則更像一部世界舞蹈的集合,將探戈、弗拉明戈、SASA、街舞、芭蕾穿插其間。 即將隨團來滬的35名舞者中,“舞王”布蘭登·丹尼爾曾來滬三次,“舞后”瑪格麗特·希爾特也來過兩次,其余絕大多數是新面孔。和其他舞種不同的是,愛爾蘭踢踏舞十分依托于“童子功”,但更新和淘汰速度也極快。很多舞者六七歲便開始學踢踏,瑪格麗特3歲開始習練,布蘭登8歲學已經算晚了。要得過很多世界踢踏舞冠軍,這些踢踏舞者才有機會加入《大河之舞》的演出團隊。 據了解,每場演出結束,演出方都要在后臺準備50公斤冰塊,供運動量最大的舞王、舞后冷敷十分鐘,以對其高速運轉的踝關節做修復,“先是疼,然后肌肉開始收縮,30秒后就失去知覺了。”布蘭登說,這也注定了踢踏舞者的演藝生涯不會太長,最多跳至30歲,他們就要從舞臺退休了,“就像體育運動,踢踏舞需要強大的能量做支撐,也需要最年輕的身體來打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