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蒙古族舞蹈 風格 教學把握 蒙古族是祖國大家庭中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綠色草原上,他們“逐水草而居”,從事著游牧活動。在這種生活過程中,蒙古族人民創造了具有游牧民族特征的舞蹈藝術。他們的歌與舞無不同他們游牧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反映著這個游牧民族所固有的民族個性和風格。 一、蒙古族舞蹈風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風格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精髓,是民族個性的展示。每一個民族的舞蹈都因民族個性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征,它以不同的動律、手足的舞動,表現著不同民族的精神風貌和個性特征。概括地說,蒙古族舞蹈的風格,正是在其游牧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粗獷、豪放、沉穩、大方、剛勁而不失溫柔,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真摯地表現了以游牧生活為主的蒙古族人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豪邁的精神氣質和鮮明的民族個性。 蒙古族舞蹈風格的形成有著清晰的演變過程。早期流傳的一種“招福致祥”的民間祭祀儀式名曰“達力根巴雅爾”,多用于戰爭凱旋或豐收喜慶之時對神的感恩活動,通過儀式祈求康樂太平。祭祀完畢,所有參加者便開始在草原上歡樂起舞,往往跳至夜深而不止。主要動作為跪地請安、擰身跺足、橫擺漫步,舞蹈風格自然優美,由舒緩到流暢。該舞鄉土氣息濃郁,盡展了喜慶之時人們歡樂的情感,表達了人們祈盼幸福生活的良好心愿。 “查瑪”俗稱“跳神”或打鬼,系蒙藏文化交流的產物。16世紀后半葉隨同噶魯派(黃教)喇嘛教傳入,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它是以一種演述宗教經傳故事為內容的面具舞,人物繁多,形態各異,各具特色。如《卻吉勒(閻王)舞》動作勁拔獷悍,舉手投足都極富雕塑性;《鹿神舞》動作矯健奔放而有氣勢,技藝性頗強,帶有競賽性質;《好扣麥舞》動作靈活灑脫,時而隨鼓聲顛跑跳躍,時而故作威風狀,進行戲謔表演,身體的起伏,頭部的昂垂,手的繞動,舞步的踏跳配合融洽,很有韻味;《查瑪舞》在內蒙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絕大多數寺廟均于宗教節日進行表演,其舞蹈影響極為廣泛,至今仍在蒙古舞蹈的創作表演及教學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在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中,《安代舞》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健康向上的活躍藝術特色,為各民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其主要動作為上繞巾、甩繞巾、雙撣巾、雙擺巾、雙甩巾,腳下動作為深哈腰、輕跺腳,高潮時,雙腿高跳,空中甩巾,表演由徐緩到流暢,表演風格活潑生動,富于即興色彩。舞蹈在熱烈、歡騰、火爆的氣氛中結束,是蒙古族舞蹈教學中的代表作。 另外《筷子舞》、《盅碗舞》、《馬刀舞》、《摔跤舞》、《擠奶員》、《彩虹》、《喜悅》、《海浪》等一些舞蹈都不失為獨具風格特色的優秀舞蹈。一些新作如《奔騰》等正是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為適應時代發展,不斷創新升華,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盡展時代風采的上乘之作。由于蒙古民族居住地域廣闊,因而各地舞蹈都有一定地區傾向性。各地舞蹈風格雖有一定的差別,但總的來看統一性是較強的。在教學中把握這種統一性之中的舞蹈風格,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是十分有益的。 二、蒙古族舞蹈教學中的訓練步驟初探 蒙古族舞蹈的風格訓練與把握應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掌握具體的訓練步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使其舉手投足之間讓人一目了然,這也是把握風格的關鍵之所在。 ?。ㄒ唬w態訓練。 作為馬背上的民族,長期的生活習俗使蒙古族人養成了自然站立姿態為仰頭、挺胸、立腰,后背略后靠,膝部松弛自然,腳下呈八字形的外開狀。在舞臺表演及教學過程中,往往一個站姿便能讓人感覺到你要表現的是哪一個民族的舞蹈。體態在訓練中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體現一個民族的形象。此外,體態練習可將單一動作提煉編成氣質組合,進行氣質的單一練習,氣質組合適宜低班初學者。 ?。ǘ┦治?、腳位訓練。 1.手的基本形態 ?。?)平手。四指并攏,拇指向旁。 (2)揮鞭手。食指伸直,大拇指與中指、無名指相握,小指彎曲。 2.手的幾種位置 ?。?)叉腰位。雙手叉腰。 ?。?)平鷹式位。雙手平肩。 ?。?)高鷹式位。雙手舉于頭上方兩側。 ?。?)勒馬位。一手叉腰,另一手握虛拳在前方平肩。 3.腳的幾種位置 ?。?)點步位。一腳八字步位,另一腳正前方膝略彎曲打開,腳尖點地。 (2)踏步位。一腳腳尖朝斜前方,另一腳在后膝略彎曲,腳掌點地。 ?。?)八字步位。兩腳分開站立,腳尖朝斜前方。 ?。ㄈ﹦勇删毩?。 1.屈伸動律 包括平、柔、軟、硬及配合各種腳位的單一屈伸,屈伸的訓練尤為關鍵。 2.上身動律 包括擺、推、靠、扭、圓伸,也包括各種點、扭、圓、擺、反射韻。 3.呼吸訓練 可單一訓練,也可加在屈伸動律或上身動律訓練中共同完成。 4.節奏訓練 可單一練習,也可加在屈伸動律、上身動律及其它單一組合動作中共同練習。 ?。ㄋ模┘绲挠柧殻攸c訓練四種肩。 1.硬肩和柔肩 一肩向前推出,肘部向后,同時另一肩向后,肘部向前。硬肩干脆有力,柔肩柔中有剛。 2.聳肩和笑肩 一肩向上端,再下落回原姿,或雙肩同時起落稱聳肩。笑肩是在聳肩的基礎上加快速度。 ?。ㄎ澹┩蟊塾柧?。 1.硬腕 手腕向上、向下提壓。 2.柔臂 雙手體側從柔肩開始,手臂拉出并提腕、指尖下垂,同時另一肘彎曲壓腕。 (六)基本步伐訓練。 1.平步 向前走或后退。 2.馬步 ?。?)跑馬步。上身前傾,一手勒馬,一手直臂揮鞭手伸出,同時一腿半蹲,另一腳繃腳向前方擦地踢出,再原地倒步。 ?。?)勒馬步。勒馬姿勢,一腳向前方邁步,另一腳隨之旁靠,同時勒馬手提壓腕。 (3)軟騎和硬騎。一腳腳跟落地,兩膝彎曲,同時另一腳抬腳跟,重心再移至前腳。軟騎柔和,上身直立;硬騎剛健,上身前傾。 3.滑步 一腳經腳掌向外弧線滑出,重心平穩移至此腳。 ?。ㄆ撸┪璧附M合訓練。 主要是訓練學生進行男女分組和隊形的編排。 三、蒙古族舞蹈教學風格的把握 舞蹈教學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對舞蹈風格的把握。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把這種風格提煉反饋給學生,使學生更準確地了解和掌握這種風格。在教學過程中,還應指導學生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這是被前人所證實了的行之有效之路。同時教師應間接地掌握各種信息,隨時代脈搏而動,從書中獲得相關知識,具備高深的藝術修養,全面了解蒙古族民族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尤其應掌握所教授的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舞蹈動作元素,并在訓練時力爭做到四個準確:示范動作準確、風格把握準確、語言講解準確、指正缺點毛病準確。 所謂“元素”就是一個民族民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基本的體態、動律,也是最能體現舞蹈風格的最基本的動作。正像我們建筑高樓大廈應從建地基開始一樣。“元素”的東西把握好了,就為今后的學習作好了鋪墊,從而有助于風格的掌握和更深一步的學習。舉個簡單的例子:如屈伸,屈伸的種類很多,而各民族各地區有各自的特點。像藏族屈伸顯著的特點是連綿不斷,朝鮮族屈伸則表現為韌性十足,而蒙古族的屈伸則以沉穩為主。由此可見,一個簡單的屈伸在不同民族舞蹈中出現,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會表現出不同的風格韻味。再拿體態來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對舞蹈體態的選擇是以本民族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的,是與他們的勞動生活密切相關的,是從他們生活、勞動中,最普遍最熟悉的動作中吸收和提煉的。 此外,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蒙古族民間舞的風格,應培養學生跳“心靈之舞”。所謂“心靈之舞”,就是以內心情感去帶動外表的動作,也可稱其為“以意帶形”。由于各個民族人們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環境、宗教信仰等不同,所以各自的精神風貌也有所不同。如維族舞蹈多表現為“神情高傲,步履瀟灑”,而蒙古民族長期生活在草原上,由于長期的馬背生活使得他們的性情豪放,動作粗獷,這一點教師及學生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簡單地說,就是做動作時應明確自己跳的是哪個民族的舞蹈,這個民族有什么性格特征,從而在內心中形成一種感覺,帶著這種感覺去學習動作,這對把握風格是大有益處的。相反,內心如果沒有這種感覺,大腦一片空白,那么做出來的動作不但不能“神”似,連“形”似也談不上了。因此,在把握蒙古族舞蹈的風格時應力爭做到“神形兼備”。但對于多數學生來說并不能完全做到深入生活和體驗生活,他們只能在課堂中進行學習,也就是說他們并不能身臨其境地去加以感受。這就要求教員人為地造成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用自己所掌握的大量知識,用形象的語言描繪把學生帶入境界,從而達到融會貫通,意形完美結合,使蒙古族的舞蹈風格自然流露于動作之中。 總之,蒙古族是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它的舞蹈風格像繽紛絢麗的花蕾,散發著特異的芳香,愿我們把握好它,隨時代而舞動,裝點祖國的藝苑。 參考文獻: [1]道爾吉,白馬.蒙古族舞蹈詩《馬頭琴聲》創作闡述[J].舞蹈.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2000,(4). ?。?]傅小凡.舞蹈之思[J].舞蹈.中國舞蹈家協會主辦,2000,(2). ?。?]游開文.少數民族舞蹈.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講解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