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響起,仿佛步入夢境,舞臺上扇舞翻飛,舞蹈在長達5分鐘的表演中“紋絲未動”卻給觀眾帶來了豐富的視覺與情感的沖動,這就是女子群舞《夢里尋她千百度》。該劇首登舞臺便一舉奪得第九屆桃李杯表演二等獎,劇目二等獎。在今年的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比賽中獲得作品銀獎。《夢里尋她千百度》給山東秧歌帶來了新鮮的氣息,賦予它與新時代相吻合的新面貌。作品以山東海陽秧歌、膠州秧歌中的“斜波浪”、“滾浪”、“扇花”的變化為核心,并凸顯“三道彎”的體態特征。作品最大的亮點則是25位女演員在舞臺中央的四方隊形自始至終沒有移動和變化,僅靠上肢及中段的變化舞蹈出無限的“流動”,而這種被限定的“流動”又將舞蹈主題“尋”的意味表現得淋漓盡致。 形態的“流動” 演員們靠“擰”“轉”的上身和手中翻飛的扇花,時而穿梭,時而起伏,時而靜默尋覓,時而翻滾波浪,同時編導運用了山東秧歌中傳統隊形的變化,用扇子組合成斜線、圓形、菱形與方塊,形成了立體化、多層次的畫面。道具扇子的運用為上肢的“流動”錦上添花。扇子的顏色直接鑲嵌到了隊形之中,由二點到六點逐漸由淺遞深,組合成富有變化的層次,隨著高潮快板中扇子的翻動,姑娘們將手中的扇子一 一傳遞,這使得被“限定”的隊形隨著扇子顏色的整體變化又產生了“流動”之態。 形象的“流動” 三段獨舞貫穿其中,分別在方形陣的二點、一點和六點呈斜線出現。在這三段獨舞的設計上,編導始終沒有離開山東秧歌。一段優美的《沂蒙山小調》引出了第一段獨舞,是一位手執綠色團扇的少女,她的原型是來自膠州秧歌中活潑俏麗、可愛玲瓏的“小嫚”形象。舞蹈元素是8字繞扇和“團扇撲蝶”的傳統形態,表現了少女時代那種天真無邪、向往自在的形象。第二段獨舞是手執紅扇的中年婦女“扇女”形象的再現,動作元素主要是翻扇,動作大氣、豪放,頓挫有力,這正表現了中年人的穩重與成熟。最后出現沒有開扇的老年形象,傳統中山東秧歌的老年形象的扇舞是不開扇的。接近尾聲,老年手中的綠扇與少女手中的團扇相連時,將扇子打開,體現了山東人民與時俱進、敢于創新的精神。 寓意的“流動” 伴隨著《沂蒙山小調》的變奏,《夢里尋她千百度》不僅帶來了地道的山東秧歌,而且營造出“尋尋覓覓”與“驀然回首”的意境。作品以“尋根”為主題,講述了尋找傳統中華文化中現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這種精神是樸實無華、勇于追求、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風范。《夢里尋她千百度》引領我們尋找這種精神的源頭,也使舞蹈本身上升到一種文化內涵的表述,并在形式上透射出強烈現代氣息,為山東民間秧歌的創作注入一股新鮮的氣息。 (作者為山東藝術學院舞蹈學院07級舞蹈學專業本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