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上一組極具特色的金代舞蹈人物磚雕 記者 侯智 攝 (記者陳黎 實習生吳凱 吳培鑫)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距今近千年的金代只有短短100多年。昨日起,“孝感動天,畫傳國義—金代磚雕藝術展”在西安含光門遺址博物館拉開帷幕,到11月12日結束。此次展出的60多組磚雕反映出金代的藝術特色和生活風尚。 磚雕是在制好的磚坯上用模具壓印出圖案,燒制成的磚制品。磚雕有浮雕的感覺,人物五官清晰,立體鮮明。此次展出的磚雕來自于金代墓室壁上,分為三部分:二十四孝故事、樂舞人物和花卉鳥獸。 其中,一組13個樂舞人物的磚雕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這反映了當時一個樂隊由13個人組成,他們各有所長。”講解員指著一塊塊磚雕上的人物告訴記者,“分工很明確,跳舞、擊腰鼓、吹簫、吹竽、指揮的各兩個,吹笛、擊方響、擊大鼓的各一個”。所謂方響就是快板的前身。擊大鼓的明顯是一位年長者,留著長髯。磚雕上的指揮者明顯高大,他們是高大有力的壯士,手持的骨朵是一種從兵器演化來的“指揮棒”。 磚雕上的人物服飾有明顯區別。站立不動的演奏樂器者身著寬袍大袖。跳舞的兩個舞者著窄袖衣服,便于活動。而且從右腳后踮、左手前屈的舞姿來看,跳的應該是胡旋舞。演奏樂器者雖然是男性,然依然頭戴簪花,這種唐興起戴花的風俗,到了宋金達到鼎盛。 |